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丁字沽 张 建 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9-06 21:54:21
七十三、“公盛兴”的生意一直不错
 
采访人:李学勤(1942年生人)
 
时间:2017年7月29日
 
原住址:丁字沽二道街38号
 
先说我爷爷(李庆堂)这辈儿,他们可能是哥儿仨,大爷、二爷养船,船就停靠在大红桥附近的子牙河,西边不就是“瓜行(码头)”嘛,他们就通过水路搞运输。我爷爷在家行老,因为跟堤头的姜家关系不错,全家就借住在姜家。我爷爷有四个儿子、俩闺女,我爸爸行大,叫李广仁,二伯叫李广义、三伯叫李广智、老伯叫李广信。我是在堤头出生的,不到一岁的时候,我爷爷在丁字沽买了房,全家就都搬了过来。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李家和姜家、柴家在丁字沽合资创办了“公盛兴”粮店,生意一直挺不错的。姜家是堤头的,柴家是南仓的,粮店由我爷爷当领东,宋孝谦的爸爸宋子清当会计。“公盛兴”粮店坐落在梁家胡同与宋家胡同之间,正守着北运河。如果从三道街往北走,到头儿就是,大门冲着河沿儿,原先那是粮店的码头。
 
“公盛兴”粮店,东西长有三十多米,宽有十多米。冲着大门说,右手有一溜北房,左手是林贵成和郑伯年家的后房檐,顶头儿是单家。院子里有粮棚和粮囤。“公盛兴”主要批发粮食颗粒,像玉米、麦子啦,黄豆、黑豆、红小豆啦,但是“公盛兴”不做任何加工。当时给“公盛兴”扛粮食的几乎都是丁字沽的街坊邻居,到时过来问问,“李爷,多前儿来粮食?”“明儿一早过来吧!”记得杨学昆他爸爸每天都到我们家串个门儿,为的是等活儿。扛活比较简单,知道信儿了到船上就扛,扛一个包就领一个“签儿”,都扛完了拿着“签儿”去算账,一次一结。
 
我爷爷这人好心眼儿,比较心疼穷人。听他念叨,我们家有四亩坟地,归齐交给一户生活困难的乡亲去种,告诉人家,收了粮食归你,每年给我送点柴火就行。
 
粮食主要提供给市里的米面铺、豆腐房。我爷爷讲话,要是一斤粮食能赚二分钱就富了。因为每天进出的量比较大,粮食多数都打武清县渔坝口过来的,还有汊沽港、二光、陈嘴、敖嘴、王庆坨、葛渔城一带的。我妈妈的娘家就在葛渔城,所以我几个舅舅的粮食都给我爷爷这儿送。听我爷爷说,他在丁字沽买的二道街那个院儿,花了九十块现大洋,这套房子最早是“陈半截儿“的,人们都说那房子不好,所以谁也不敢住,我们老李家不信那一套就买了过来。反正有些事也没法解释,我妈妈曾经说过,从堤头把我抱过来就放在了炕上,等我妈再回来看我时,炕沿上多了一堆雪,大热天的哪来的雪?吓得我妈赶紧收拾。我们这院儿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房三间、西房三间,连过道十二间,住着三代人,共六十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