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日本学者说过:中国长城和埃及金字塔,是至古最无聊的工程。444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从战国时期起,北方的游牧民族,便时常南下中原烧杀抢掠;至明朝时期,长城不断被修葺,仍被清政权突破6次南下掠劫;康熙及一大片学者,甚至提出‘长城无用论’一说,以此来影射从秦始皇到朱元璋等一系列帝王,对长城工程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给予严厉的批判。
自蒙恬修建秦长城以来,两汉唐宋明期间,统治者都对长城进行养护乃至新修,这种不遗余力的加固长城,岂能说长城最为一个军事工程的无用?明时期新修长城,反而得到民间百姓的大力支持,所谓:民心悦邦本得,而边境城自固;这即体所谓的现众志成城。而西方学者对于中国长城的观点,与日本学者又不同,西方学者认为:中国长城荼毒了欧洲大陆。
其实,中国长城的用途是地域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秦汉的匈奴,隋唐的突厥,以及明朝的后金,却如何能危害到遥远的欧洲呢?但,通过长远的利益角度来看,西方学者这一说法,却也符合历史的大逻辑。
这一牵动东西方历史进程的逻辑,被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巴菲尔德提出。巴菲尔德教授指出,草原帝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偶尔混乱的中原,提供其压迫。而一旦中原地区长期稳定,无法满足草原帝国的剥削时,这些游牧民族就将目光,望向了遥远的西方。
秦王朝修筑长城后,这座宏伟的军事工程,便不断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形成了困扰,从而草原帝国逐渐将目标,指向了西方世界。从草原帝国发展趋势而言,长城确实改变了东西方历史的格局。所以偏激的西方史学家指出:对于西方文明而言,秦始皇是个十足的讨厌鬼。
从草原帝国的发展来看,匈奴,突厥,蒙古都曾侵略过西方,但除了蒙古帝国是胜利的之外,其他民族无一不是战败者。但如果游牧民族能够南下,又何必迢迢万里的西行呢,这种为了种族延续的西迁,也是草原帝国的无奈之举,到底长城在军事中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呢?
有学者认为,长城作为抵御工事,防线被拉得过于漫长,是根本无法抵御草原铁骑的,草原帝国的骑兵,可以任选一处突破,修筑长城就是一种愚蠢的决定。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这种观点只能说是无聊的军事盲。
第一,长城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的防御工事,长城的最主要作用,是减少草原骑兵的大规模入侵。长城防线漫长,但其实只有少数地区,能允许骑兵大规模通过,而这些地区一直都是重兵把守。清兵的多次入侵,并不是长城无作用,而是将领的失职。至于荒郊野岭,大规模的骑兵就更难通过,小股的骑兵对中原基本构不成威胁。
第二,就算草原民族能囤积兵力,集中突破一两个重要关口,可是只要长城这个防御工程在,即便骑兵能突破,也将面临着被伏击,被截断,到时候就有被关门挨打的危险,甚至都回不到草原。即便清兵多次入侵,但很快就撤回根据地。所以游牧侵略者只能对中原地区进行骚扰,而无法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
第三,长城最突出的作用,是作为防御性攻战起点的作用而存在的。如鼎盛的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攻克匈奴,都是用长城作为战役的发起点,长城这时的作用,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桥头堡。中原鼎盛时长城是战役发起点,而即便衰落时,长城依旧能起到抵御的作用。
就单纯的军事而言,长城对于古中原来说影响巨大,整个封建时期能够大规模突破长城的游牧民族,只是星星点点而已。
筑建和休整长城工事的帝国,都是在强大国力的支持下,如秦始皇,汉武帝,以及朱元璋。这些军事能力突出的帝王,之所以重视长城,是非常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的。
现而今,长城作为军事而言已失去意义,但在冷兵器的封建时期,长城却是守护华夏的最重要工事。仅这一作用而言,长城的存在就意义重大。
就是因为长城给草原帝国的发展形成的阻碍,这些游牧骑兵才对西方进行掠夺。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虽牵强,但也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