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建立起来,古人就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为使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很好,古人不仅会将自己生前心爱之物葬于墓中,还会打造明器等诸多器具陪葬于自己周围。尤其是对于古代的王公贵族们来说,自己生前所享受、拥有的一切更要全部带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继续享受。因此王公贵族们的陵墓基本都宏伟无比,地上享堂宽大森严,地下车马室、武器室、棺椁室、如厕等布局一如生前建筑,宛如地下王宫。LLL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气势恢宏的清西陵
不过极尽奢靡的背后,也给陵墓主人带去深深的困扰,因为在诱人的经济利益驱动下,盗墓贼应运而生。从史料和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知道,修建浩大的陵墓需要众多工人劳役,待到陵墓修建完成后,统治阶级为避免工人将陵墓的位置,以及陵墓中陪葬的珠宝说出去带来盗墓困扰,于是常把工人劳役残忍杀害于墓中。然“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在隔绝消息严密,防守极为森严的情况下,从古至今还是有大量陵墓被盗。比如三国时期,诸侯混战,魏军领将曹操为筹措军饷,竟公然指使军队盗墓,“摸金校尉”等职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近代摸金校尉剧照
古人兴建陵墓,讲究风水格局,所以即使经过岁月更迭,陵墓信息早已磨灭殆尽,盗墓贼们也能悉数找出埋有金银财宝无数的陵墓。再者,陵墓虽然防卫森严,驻军颇多,但封建时期总逃不过朝代更迭,统治阶级频换的命运。失去统治地位的君王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上早已入土的先辈们。如近代军阀孙殿英率领部队盗掘清东陵,炸毁慈禧墓,远在关东的清逊帝溥仪也只能大怒叹气,捶胸顿足。
▲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旧照
历代王公贵族们的陵墓都为盗墓贼所觊觎,很多墓葬早已被盗掘一空,更有甚者,一些墓葬被历朝历代的盗墓贼来来回回盗掘有七八次之多。等到考古专家接触到墓葬时,里面奢华的陪葬品早已没了踪迹,剩下的都是一些不起眼、不值钱的东西。比如近代在一座古代墓葬中,考古专家竟然发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鸡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被盗墓穴剧照
1993年3月,河北省宣化市村民灌溉农田时,竟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专家们听闻此次消息后,立即对墓葬进行保护性抢救挖掘,古墓被考古人员清理出来后,得知这是一座墓主名为张文藻的辽代大墓。向墓里看去,令人十分惊异的是,在近千年的岁月掩埋中,墓室正中居然摆着一桌丰富的饭菜,葡萄、酒、板栗等饭菜餐具保存良好之状竟像主人们刚离去般模样。
▲张文藻辽代大墓的餐桌旧照
这是在历次考古事件中难得看见的出土品状如此完好的古代食物。而说起历次出土的古代食物,不得不提及距今2800年的西周古墓中出土的鸡蛋。“西周鸡蛋”出土于江苏句容浮山果园的一座西周墓葬,作为中国现今出土年代最早的鸡蛋,“西周鸡蛋”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展出时,立刻走红网络。由于年代久远,鸡蛋早已石化,为避免文物受损,考古工作人员并没有将鸡蛋从盛放鸡蛋的“西周几何印纹硬陶瓿”中取出。
▲南京历史博物馆的“西周鸡蛋”
至于标题提到在考古工作中最怕鸡蛋出现,其实有两个原因。第一,鸡蛋壳的成分是碳酸钙,含量大约为83~85%,经历2800年的复杂变化,这种无机化合物很容易变成粉末。曾有专家想拿出一个鸡蛋来,结果碎了,所以专家才会说:摸都不能摸。第二,蛋黄和蛋清是有机质,在漫长的时光里,基本已被分解完成,蛋壳作为钙质,性质稳定,才得以保存下来。在古墓中出土鸡蛋,文物科研价值极高,需立即送往实验室恒温恒湿保存。不过在古代墓葬中,为什么会有墓主人把鸡蛋作为陪葬品放于自己墓中呢?原因有二。
▲西周土墩墓近照
其一,鸡蛋可以孵化小鸡,象征着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繁衍绵延;其二,作为墓主人来讲,可能生前好食鸡蛋,为了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吃到自己的喜爱食物,于是鸡蛋被埋葬于墓中。在历次考古发掘中,鸡蛋并不单单只出现于一处墓葬中。在江苏溧阳经济开发区一座大型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土墩墓发掘中,考古人员也发现了一罐鸡蛋。迄今为止,专家们已经发掘出了五罐鸡蛋,这些出土的鸡蛋对考古工作人员研究古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考古工作人员们也终将会沿着生命的终止线,发掘探索出古代人民的璀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