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谈及取得天下的原因时有这么一句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者,张良也,河南郏县李口乡张店人,被后人尊为“谋圣”。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谁曾想到,在时隔二千多年后,距西汉留侯故里仅十余公里的堂街镇又走出了一位“继往圣绝学”的当代思想家——张胜利。
一个人的内心对某种思想、精神、物质强调过度便成为信仰即个人宗教。众人共同的信仰便是宗教。老子、孔子学说由于有大量解释学的出现,使其学说自然而然的置于倒金字塔的顶部,其精神之圭也就成为了宗教的精神家园,其本人也自然成为后世无法逾越的圣人、教主。
孔老思想其实并无绝对界限,是后世解释者把他们的著作向不同的方向发展造成的,而忽略了他们内在的一致性。一旦永恒化最终会让后人无所适从,遂造成了人们常说的外圣内王内外不一的心理矛盾状态,造成了很多后人自家身心不知安顿何处的可笑局面,更谈不上谈王说霸。孔老等古代知识分子原本就是多重人格的人,出于某一目的他们都强调手段,可是一味强调手段以至不择手段,最终失去目的。一种学说一旦被意识形态化就会失去生命力,不能满足人们追求真理、圣帝的需求,就会走向反面。孔老过于理想化、人性化导致事理不明脱离实际情况,不利于社会的正常发展。虽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其较之当代社会以科学为本、以经济为本又有其优越性。老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主要在天道学方面,他提出了道德观念是对宇宙的总体的哲学抽象;孔子是接着老子讲的,把道同人连在一起,着重阐述人道这一新的理念,实现了中国哲学发展从天道到人道的转变。人道就是为人之道,就是人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弘扬人道就是为社会群体着想,为社会群体负责,为社会群体奉献,自觉遵循人道的人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就是志士仁人。孔子哲学基本就是人生哲学,这也确定了中国哲学以人生哲学为主导风格的确定。
大智慧的人能够从本体的最高点审视人生的意义,理解外界事物,因而超越常人。面对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化,如何才能使天下乱而心不乱,在精神上成为一个有信仰、有信念、有主宰的民族,历代圣贤明哲利用他们的大智慧提出当时所面临的精神问题。国家民族要安身立命不仅要建立以人为本,更要发展科学,开物成务,建立性命之理。中国的现代化崛起不仅要建立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强国,更要建立一个新的礼仪之邦,文明的民族,要建立一个神清气爽、万里灿烂的精神家园,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样浩浩不息。中国要重建新的礼仪之邦,构筑华夏民族新的精神家园自然是困难重重。但是继善成性,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古圣贤能做得到,我们今天依然能做得到。
历史以来,现实中的人们试图抱有一种以有限把握无限的期望,是一种理想也是现实中心虚无望的表现。本体论不是否定伦,不是提倡无情而是提倡自然之情,像风一样自然而然,提倡不偏执于情。试图把有限的情推向无限,把有限的意义推向永恒、终极之处,人的现实意义就会消解。站在永恒的视点上从终极的角度出发,爱情、亲情、友情都不是永恒的,一定有消解、破坏这种情的外界因素。对本体论的反思,有助于突破观念的桎梏。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没有必要考虑永恒的问题,因为在有限的生命中足有值得珍惜和可以享受的情。
老子是情胜于理的,很多方面是说不通的。因为构筑一个体制完备的社会、法律、武力、科技、计算和尺度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难道老子会有幼稚到不懂这个常识?他所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一种热切的情感,一种无奈的情绪。又例如老子强调像父母对待孩子那样对待百姓的仁心圣王态度,而当代社会百姓越来越具有民主意识,则另当别论。自然人性并非未知雕琢的原始人性,顺其自然并非放任自然,而是一种思路和策略。
张胜利(中)在首届中国哲学大会上
立足无限的时空,对有限人生的思考即使对形而上学的追求,又是对实用上的强调。经为我所用,读经不当泥其言,当知其用。以己意著经,心不在训古上而在立己意上,
西方哲学家运用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印度教运用真俗二谛的哲学思维模式来研究哲学本体论,而中国哲学家是运用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来研究本体论问题。西方哲学家重视本体存在的意义,而中国哲学家重视本体的价值意义。道家提倡无,张载提出气一元论的本体论观点,认为气是宇宙万物赖于存在的根本。理学的奠基人周墩颐提出太极——无极本体论,朱熹在二程理本体论的基础上吸收张载的气一元论的某些因素,建立了完备的理学体系。王夫之不像张载那样看中气的本然状态,而特别重视气的现存状态,气的现存状态就是器,就是现存的各种具体事物。他把程朱倡导的穷理尽性的儒学,改造为经世致用的儒学。而
《文化长征》油画 作者:陈明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促进异质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创新,提升人文精神,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开拓古老哲学,树起良好的治学新风,把中国的根文化这口清泉掘深,让人清凉畅饮,汲取营养,有着极好的典范作用。中国元典的成就可以说是在众多解释学的基础上,才登上了金字塔的顶座,慧学能不能力扛千斤,开创一片思想新天地,既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又需要众多解释学的堆砌。为此
附:张胜利《德道经》前十章
第一章
道之玄, 玄于无; 无之妙, 妙于有。无有相存循于道,得道者无见于有; 失道者有隐于无, 无有由道非由物。
第二章
道生万物潜其后,化为性德养其道。德增道增,德损道损。增损无常实有常,有常归道静,道动成无常 。
第三章
道之形,形于天,附于地,达于万物,依万物之变不召而自来,不言而善应,物物尽显,寻常皆道,万物由道而相连,各应其变而显其象,道性不昧,映照大千,生生不息,循环不已,天地已开成常道 。
第四章
常道者彰显于前,物化成形,可寻迹而得;得之,自我自觉,君子友我;小人资我;困厄玉成于我。大道者隐于无形,发于无端,无迹可寻,得之,自觉自我,与天地同德,同万物一体,物我无限。
第五章
大道为体可驭天,以之观物,杳无痕迹;合之,得正向,执守中正,保合太和,与天地万物同体。 浩浩乎日月之常照,渊渊乎江河之长流,唯有大道者方解其妙;常道致用生妙术,得便宜,知进退,增上益下,调中和,持中庸,似木度物尚有辙迹。圣智者得大道,立体达用。中智者得常道,命自我立;无智者难得道,不知所措。大道恒久远,时空永流传。
第六章
大道在宏, 隐而不见,六合之内充塞无间, 觉之则存,迷之则泯, 正德者得大欲,天人合一至太冲; 常道在微, 显而不隐, 眼能视, 耳能听, 鼻能臭, 手足能持, 合德者有识有知, 见物言象, 读象知事, 正己消乱 ,顺时、顺事、顺势而为圣贤; 上, 契合大道, 回归道性; 下, 恒顺随众, 随喜功德。
第七章
大道者凝聚纯一,月映千江而未分,千江一月而未合;大道寂然不动如空镜,物来顺应,妍来妍见,媸来媸见;不将不迎,迎而不藏。大道者去私存公无所偏,心淳万物,纯一不染。大道者不可须臾离,恒常存而无间断也。人不得焉,不可为人,物不得焉,不可为物。大道者不容一毫加损,加一毫则过,损一毫则不及;大道者非无情无意实则中正无我无人, 廓然大公,大道者常感常寂,常寂常明,常明然后知古今事变。
第八章
常道者恒顺大道, 持守正固, 承载万物, 阴阳和合, 端正吉祥;常道者善驾于物 ,借力而行, 犹如行路者必用车马, 渡海者必以舟航, 欲成大道者必合常道也, 常道者趋道也 ,犹水之出于峡谷经江河东流而萃于大海, 既有轨道又有目标, 德为矢 ,道为的; 常道者权变也,而非执一不通 ,求变通达以趋时致用, 执一止静自得其乐为内圣(隐者); 常道者由博返约,知近推远, 一叶知秋, 一滴海水具百川之味 知微了显, 常道者时道也, 昨是此 今已成彼,故因时制宜, 与时俱进, 因势所便, 岂可复行。
第九章
大道为寂静, 常道为知觉, 常道隐于大道, 血脉相连 ,不可分离 ,欲得常道者需涵养本源, 涤除私欲, 为善去恶 ,不善而改 ,培育德性, 以顺以动, 万物追随, 复见性德,成就大道 ,归于寂静。
第十章
变化万方,流行不息, 故而无始,恒常不灭,, 须臾不离, 故而无终。 其内无小, 其外无大, 弥充六合, 故而无界。俯察万物,却未尝迟留重滞, 故而无所。 浮云往来 ,纤毫不能加 ,故而不受。常行常明, 随变所适却不失其本, 故而无所不在。道生万物, 君也,故而无私,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失而不憾,故而不媚。 至虚至灵,至清至明, 故而无显无见。无感而感, 寂而无寂,故而灵虚不实。无人不能, 无业不能皆可事道, 故而无偏。 无欲则静虚 ,有欲则鼓荡, 故而灵性通达。 开物成务,鼎立乾坤,故而能量无比。存之无不中,发之无不和,故而无不中。化万物而不化,故而恒存;可得而不可见,故而无形。凡此种种,皆为道性。
(张胜利,张胜利,字子,号慧宗,河南郏县人。思想家、心理学家、武术家、陶瓷家、书法家、宗教改革家、文化长征发起者、中国书法教父、中国消费商之父。曾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人民日报社<海 外版>授予“中国文化使者”称号、北京大学“弘武奖”、北京大学“优秀论文奖”、韩国首尔市长签发的“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中韩文化交流使者”等荣誉。)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