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路过孝子坊 来源:紫云山人2010年9月22日博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农历八月十五,我带着家人到长桥镇豆堂村看望大姑奶。爷爷兄弟姊妹五人,大姑奶今年已经88岁高龄了。姑奶看到我们到来,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可能是见到娘家人的缘故吧。眼见姑奶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言谈举止如同常人,我心里很高兴。言谈间,我问及长桥镇过去的事。她给我讲述了老辈儿人传下来的“论有钱,数冯赞,论有脸气李克三”的故事。
2010年中秋节,本文作者张帅锋与姑奶张军花(右)在长桥镇豆堂村合影
先说冯赞,他原籍山西洪桐县。由于连年战乱,父亲早逝,冯赞与母亲王氏在豆堂村避难。有一天夜里,冯赞梦中听到一个声音:三山夹一岭,银子有一井。他就踏遍附近的长桥姬山和堂街镇的紫云山、宝象山、凤山、红石山等,最终无功而返。后来忽然发现,自己所住房屋附近有一枯井,距离很近。心想:是不是“三衫加一领”呀?他在屋门口量了三布衫加一领子,恰巧是从门口到枯井的距离。冯赞大喜,偷偷掘开枯井,发现井里有金银无数。冯赞和母亲在此定居,日后逐渐取出枯井里的金银,孝敬母亲过上好日子。成为富甲一方的乡绅的冯赞,对母亲更是孝敬有加,对乡里仗义疏财,成为德高望众的人物。乾隆十一年,他为朝廷捐赈灾粮50万斤,为全国第一大户。乾隆召见赐予官职,冯赞无意做官,请御批在家乡建家庙、祠堂、牌坊。乾隆即书忠义祠、孝子坊。乾隆十三年题准为冯赞立孝子坊,乾隆十七年建成。。
而李克三的脸气从何而来呢?传说是有位皇帝徽服私访至此,得了重病,李克三之母精心照料,使龙体得以康健。皇帝为表达救命之恩,封李克三为“见职平”。即见到哪一级官员都平级。这脸气,可真够大啦!
从姑奶家出来,我和家人一起去参观“孝子坊”。
河南郏县长桥镇豆堂村孝子坊
孝子坊位于长桥镇豆堂村一条东西大街上。该坊为红石坊,高11.2米,宽8.4米。主体由4根石柱、3根横梁搭建而成。有一个正门、两个侧门,辅物有石座、石狮、透花窗棂、飞脊挑檐、铁钩铜铃等。石坊正面中门上刻“皇清钦旌孝子太学生冯赞”,匾书“孝子坊”,下面落款为“乾隆十七年建”。左右侧门,有石狮4对,雌雄相视,威风凛凛。上、中、下梁额分别刻有太上老君、上八仙、下八仙、四大天王、麒麟斗凤凰、鲤鱼跳龙门、龙虎相斗、鹤舞鹿驰等图案。这些图案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石坊背面雕有二十四孝图,梁额有石匾两块,一块上刻“圣旨”,一块上刻“纶音”,周围是玲珑的滚龙,两旁有石刻斗拱6块,拱眼间距均匀,为回纹透花。纵观石坊,主辅相衬,高低错落,飞脊高翘,十分壮观。雕刻艺术之精湛,建筑结构之严谨,令人折服。
二百多年前,在冯赞的指挥下,无数个能工巧匠耗费了多年光阴完成这项杰作。别的暂且不论,仅红石的采集运输也是一项不简单的大工程。从建筑用料就近取材的角度考虑,估计这红石应从堂街镇紫云山或红石山采集的。从堂街到长桥须经渡河,最难走的要数沙滩,从山上开采到运送,难度可想而知。当然也可能是从更远的地方弄来的石料,但不管如何,在当时的开采运输条件下,绝非易事。据说,在镂雕一些重要图案时,工匠所雕出的碎石子换同重银子,可见精雕细琢,非同一般。当然,所浪费的石材也是相当可观的。可以想象,冯赞临终前一定会多次到这孝子坊前看看自己的心血巨作,摸摸门前的石狮,想想皇帝召见的情形,回味着当年的豪迈。是呀!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能有所建树,留下美名,冯赞也该知足了。
本文作者与儿子在孝子坊前留影
二百多年过去了,孝子坊依然挺立。这孝子坊是冯赞为自己树的一座丰碑,也是为天下孝子树的丰碑,更是启迪教育后人的一座丰碑!
临走时,我和孩子在孝子坊前留了个影,又想起了我的姑奶。姑奶年近九十,身体依然硬朗,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表叔一家人对姑奶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是她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表叔名叫秦盘根,长桥镇豆堂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当然,他只是豆堂村中无数名孝子中的一个。走出孝子坊,回眼望那用钢筋箍住、略显残破的红石坊,我想,终究有一天,孝子坊可能会荡然无存。然而,在她的感召下,孝敬父母老人的优良作风一定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成为大伙儿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