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整日寄情于海石间的经历,也没有沉浸于鸥鸣中的感受,却有着一种并非成长于大海的气息中的人,对于海洋的特殊的情结。翻开宋明远先生的画集,深感画集名取得贴切,与海共鸣,而我也于那一幅幅画之间找到了明远先生的共鸣。
读画,最让人欣喜的当属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之情,看着那礁石的纹理和海浪撞击起的浪花,似乎听到了浪涛激荡、海鸥齐鸣。可以看得出,明远先生不仅认识海,更重要的是他悟到了海,他真正寻到了海的韵,找到了海的魂。不然,他的笔下怎会生出“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又怎会有“魂曲”、“绝唱”呢。两鬓已白,被誉为“神州海石第一人”的宋先生,一九三八年生于辽宁,是大海的儿子,他对大海的热恋和大海对他的磨砺,使他勤耕不辍,老更有为。本来在版画、年画等多个画种中,已成绩不蜚的他,竟于一九九0年毅然南下,赴广州美术学院研修国画山水,师古兼师造化,潜研国画理论。足迹遍及岭南太行,身影遍留海岛渔村,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遏制不住的创作灵感,使他的海石、山泉系列等作品频频问世,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艺术界专家的注目。
具体到作品上来说,宋先生作为海洋画派创始人和海洋画科的创立者。其作品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蕴涵着其专有的艺术技法,这种对于水墨语言的成功探索,不仅深化了大海的艺术主题,也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填补了中国画坛国画画海的空白,可以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宋明远海洋彩墨艺术作品巨幅居多,这样宏幅巨制更能显示海洋那惊人的气魄。凡是在宋明远海洋彩墨艺术作品前经过的人们,都有一种亲临大海,听涛观潮的真实感受。为了充分表现海洋的性格和海水的多变风姿,在宋明远的海洋彩墨艺术作品中,出现了不同时辰、不同天气、不同海域的海洋面相:有的似蛟龙闹海,有的似狂风推波,有的如雷雨交加,有的却又文静似平湖。而这些,与宋先生个人成长经历和长期对海石的观察的是密不可分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近乎人人皆知。然而,在宋先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今天所获得的艺术成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他对作品的锤炼,更可以看到他对自身心性的锤炼。展画而读,我们便晓这其中的一切。让我们慎读一下他的作品“绝唱”,在那惊涛骇浪,风起云涌的海面上,浪涛撞击着礁石,汹涌与傲然对抗,将那水摔成碎沫,苍茫之间令许多生灵惊惧。然而,只有那海鸥依然自由地飞翔。这让我想到了高尔基的“海燕”,也更想起了那里面被视为有些胆怯的海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诚然,我为海燕的勇敢而赞叹,但我更为海鸥的不屈而喝彩。我想明远先生就是那不屈的海鸥,是坚强的象征。这是大海对他的磨炼。
宋明远先生在创作中
纵观世界画史,杰出的作品似乎都是画家将眼前之景看进了心里,就拿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来说,他观察景物细致入微,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锐。他可以就同一处场景画出十几幅作品。如《谷堆》《睡莲》等。而这仅仅是为了表现同一场景的不同天气、光线下的不同表象。而宋先生的作品例如:《迎》《乐园》《海燕之歌》,或许一眼看来都是那片海,那群鸥,那块石,可细细品味,方能读出其中的独特韵味,可以看得出宋先生已然将眼前景看到了心中,又将心中情绘于纸上,而大海,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寓情于景的表达与分享,对于每个有幸看到这些画作的人来说,都应心怀着感激与动容。
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杨寅恺先生也曾这样说:“浪与石,一动一静,对立又统一,期间的辩证,明远先生是精妙的捕捉到了。”对于海洋画派的发展,也是不断的有有志之士聚集到先生的周围,使这一独特的艺术流派得到发扬与光大,先生自是乐见传统文化的凝聚与发展,以创始人的角色去承担起这份使命与责任,正可谓“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至于对海洋画派的展望,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不想让自己的创作拘泥于一个限定的范畴与模式,明远先生也是如此。正如他自己所说:“创造才有发展,创造才是贡献,创造是我的人生追求,用国画语言表现大海是尝试,更是创造。”创造二字被明远先生实现的淋漓尽致,他笔下的海在北派山水反复皴染的基础上,又融进了多次的点染揉擦,喷撒勾等手法。另外,他还利用了水彩画新的技法进行巨幅创作。所以我们所见先生的绘画以造化为师,简净高洁,缘物寄情,雅俗共赏。墨性,清新明秀,滋润厚涩,浑然天成;以意用笔,快而不滑,慢而不滞,实而不死,轻而不浮,形神兼备,气吞山河。截断构图,是将主观联想与自然相结合,平中有奇,稳中有险,动中有静,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真正做到了溶东西绘画于一体,既取西画构图,又展东方意象。
宋先生将一种石的沉静安宁与海的热情激荡和谐的融进了笔端,或者说,是不是他本人就犹如海石一般,是一位纵情泼墨的画家,又是一位静思纸上的学者。“书画之道,当以神会”相信凭借已然如影随形的海石之灵,明远先生与其海洋画派还将在画坛纸上咏出更为清亮的鸣响。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