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2022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举行 国际传播五力哪五力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2-11-22 09:29:29

 【2022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举行】bbb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21日,2022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
 
本届论坛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总台江苏总站、央视网、无锡市人民政府等共同承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举办开幕式暨主论坛、智文化智产业平行论坛、无锡文化之夜、智能传播建设成果展等系列精彩活动,搭建行业国际高端交流平台,共话智能传播新发展。
 
论坛邀请了全球智能科技与传播行业学界的专家学者等,重点围绕智能传播发展现状、未来前景、数智融合、产业升级、技术应用、文化交流、社会责任及人文关怀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在21日的主论坛上,7位中外专家、嘉宾分别在现场或以视频形式发表精彩演讲,交流分享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元宇宙等新技术,给传媒业带来的新挑战、新变化、新业态,以及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美好生活新体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认为,我国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取得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播结合起来,将有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更广阔的应用,让媒体更加智能化,传播手段更丰富,传播影响力更大。
 
在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看来,融合赋能是国际传播教育的重要路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来,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因此,高校要主动应对全媒体时代新挑战,优化学科专业,建立“全媒体+国际+外语”交叉融合的国际传播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本土情怀+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传播人才。
 
开幕式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与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无锡市人民政府与相关企业签署产业项目协议、人工智能合作项目协议。
 
【国际传播五力哪五力】
 
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关键在于有效传播,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应着眼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要力破几种“刻板印象”,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要注重重构话语逻辑和叙事策略,提高国际舆论影响力则要增强国际舆论场全方位舆论控场能力。
 
【建设国际传播五力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给世界文明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也是我们长期发展的文化滋养。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早在18世纪便已显现,被西方传教士和外交家翻译引介到西方,形成国际汉学,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文明共享。文化感召力的展示要有合适、得体的国际传播途径。各类文化书籍的翻译与出版、视频制作与播放、影视输出与放映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都能极大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同时,要注意研究输出对象国的文化及其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知己知彼,方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并“走进去”,展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
 
要使中华文化更有感召力,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当代的先进文化,三是动人的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因此,我们要把人文交流当作提高感召力的重要举措。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学术交流可以促进文化吸收和民心相通。另外,文艺演出是最直观最传情的传播手段之一,颇具沟通能力。充满正能量的艺术表演与对外宣传的结合更容易在民众之间产生文化感召力。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化人,是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的必要途径。
 
中国形象亲和力的魅力
 
宣传就要展示形象,国际传播就要传播中国文化大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好、向世界展示好中国的国家形象,“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让中国形象可信、可爱、可敬、丰富多彩、生动立体,这样才能产生亲和力,展示中国形象亲和力的魅力。
 
要运用生动多样的表达方式,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的实践方法。在打造中国形象亲和力中,要注意讲故事的方法,故事要实事求是地讲,要有情感传递,要有容易接受的道理,要研究不同区域的外国人听故事的习惯,要学会借用他们讲故事的词汇和技巧,使他们听得懂、愿意听,要让他们感到亲切、听起来自然。
 
中国话语说服力的建设
 
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发言资格,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决定舆论走向,影响社会发展方向。因此,话语必须要有说服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话语能力和传播效能,需要努力提高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能力和控制能力、国家对国际舆论的主导能力。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掌握国际话语权就能正确引导国际舆论、严防一切别有用心的势力对中国进行不实报道,确保维护国家利益,在和平发展中顺应时代诉求,引导和组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重中国话语说服力的建设,要把握话语导向,旗帜要鲜明,对象要清楚,对不同受众用不同言说方式,要有沟通力,讲究说话艺术,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朴素易懂,事实清楚,感情充足。对于中国故事,我们不仅仅是讲,而是要讲好。所以,我们必须挖掘中国故事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搞好国际传播的实践形式,还是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的成果检验。中国故事必须体现中国价值,要敢于讲中国特色,同时要在讲中国故事时倾听别人的故事,并进行融通以达到文明互鉴和共享。
 
国际舆论引导力的提升
 
世界各国意识形态不同,政治观点多种多样,声音混杂各异。因此,国际舆论显得特别重要,能否实现民心相通是和平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素。我们必须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主动报道、抢先发声,占领国际舆论的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建设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积极推广中国主张、智慧、方案,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建设。
 
国际传播“五力”彼此关联,互为支撑,合力建设才能奏效。我们认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能只在国家层面,必须加强地方层面国际传播,只有各地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才能整体提升。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有担当精神,努力调整培养方向,增加国别区域知识,加强外语教学和传播能力教学,为国家培养精通外语、熟悉国际事务、会讲中国故事的合格人才。

编辑:DEF168BBB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