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崇尚厚葬之风,古代的墓葬之中陪葬有大量金银财宝,也诞生了盗墓贼这一行当,那么古代权贵是如何对自己的墓葬进行防盗的呢?谁又是防盗措施当中的翘楚呢?今天小董历史就带大家看看古代墓葬防盗措施的几个大类。fff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留下了太多的金银珠玉,也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防盗手段。最早的放到手段就是深埋,河南二里头的大型墓葬群就深达六米,到了商周时代,墓葬深度都在十米左右了。河南安阳小屯村5号墓,墓主人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葬中七千多件文物完好无损,就是因为不埋葬在商朝王室墓地且往地下深挖八米,才最终躲过了周朝官方的盗掘。要说三代埋得最深的墓地那还得是陕西凤翔的秦景公大墓,深度居然达到了二十五米,虽然秦景公大墓埋得这么深,但还是不能幸免遇难,考古工作人员发掘时总共发现了二百四十七个盗洞,是我国发掘古墓之中盗洞最多的一个,盗洞从汉代一直延续到了唐宋时期。所以从东周开始这些王公贵族就开始想想其他办法来保全自己死后富贵了。
东周500年死了25个天子,虽然周王室衰落但这些墓葬之中依旧陪葬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全套的编钟编磬(音“庆”)都在墓葬里面,更何况还有大量精美的错金银器具等,只不过那时的防盗措施一般是用弓弩,这些弩箭提前定好了角度。对准墓门、墓道和墓室,一旦盗墓贼碰到绊索弓箭就会发动,唐朝时有一伙盗墓贼去酉阳盗墓,墓门打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这些暗箭在最开始有很大杀伤力的,时间一长木头就糟朽了,所以除了有木质的还有金属材质的,涂上油脂能够长久保持杀伤力。
后来弓弩就变成了墓葬中的标配,开始与其他设施相互配合,击杀盗墓贼。所以接下来介绍的是翻板墓。从东汉开始,人们开始大量地使用砖块建墓。这些砖墓先向地下挖竖坑,挖到一定深度之后再横向掏洞,用砖砌起来,形成墓壁、墓顶和地坪,构成一个可以安放棺椁和陪葬品的密闭空间。这种墓室虽然稳固不易塌方,但是很容易被盗墓贼发现,洛阳铲一下去,要是带上来砖屑那就知道下面必定有一座大墓,毕竟当时老百姓的墓是砌不起砖的。
那些王公贵族自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为了防盗发明了翻板。就是在墓室地坪上向下挖四到五米的深坑,大小一次能吃掉两个成年男子,表面覆盖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承轴,下面挂着相同重量的东西,像一个天平一样,木板上有与地坪材质相同的掩饰,若是盗墓贼踏上木板打破平衡就会掉下去,落入下面的刀山之上。
与之类似的还有铁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顶和墙壁里固定金属滑轮,利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巨石可在墓道顶悬挂多层,各层互不干扰。而墓室底部则铺木制跷板,通过锁链滑轮连接巨石,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与外力压迫会自动脱落。若是有盗墓贼踏中跷板,外力迫使紧绷的锁链某处挂钩脱落,悬空的巨石迅速落下,将盗墓贼拍成肉泥。因为跷板实质上是一个天平,失去外力作用后很快就能恢复平衡,继续等待下一伙盗墓贼,直到数层巨石全部落完才停止。
山东青州有一个墓葬里就有这种带轴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尖刀利刃遍布。当时坑中有大量积水,待到把水抽干,才发现里面有两具尸体一仰一俯倒在刀山之上,身边还有绳子铁锹等工具。但这个墓还是被盗了,因为在后面的一个翻板坑里发现了梯子,这是盗墓贼想出来的破解之法,进入墓道之后,踩着长梯前进,一旦遇上翻板,利用长梯与坑壁形成夹角,人抓着梯子就不会完全跌入坑底刀山还能顺着梯子爬出去。所以,翻板这种东汉产物在后期防御能力下降,不能再保护墓主尸体财产安全了。
那接下来来到三国时期的伏水墓。伏水墓有两种,一种是将墓建在河流的落差边上,让河水从四面八方将墓室围住,墓顶在河床下面,若是从河床往下打盗洞,河水就会把盗墓贼带进墓室里淹死,墓室也被水淹没,算是鱼死网破。而另外一边则是瀑布,千斤水流往下砸,盗墓贼也是不好操作的,这就是墓室最薄弱的两边,剩下的不是坚硬的山体岩石就是河流下方的暗河,算是一种很安全的墓葬,建造和盗掘都必须拦截上方河水,这种大工程虽然面对大规模军队明目张胆地挖没办法,但是面对小伙的盗墓贼还是十分有用的。
另外一种是伏在河床下面。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曹操死后设七十二疑冢防止自己死后不得安生,但真正的曹操墓在漳河河底。在曹操死后一百多年后,有渔夫在漳河潜水,被利刃割成两半,后来又有一个人在这里以同样的方式死去,这件事引发当地太守的重视,太守命人在上游拦截河水,水位下去之后,就看到河底有长刀利刃固定在圆盘上,随水流转动,接着河水掩护,将靠近的人统统杀死,真可谓毒也。蒲松龄也只是道听途说,但这也是伏水墓的一种典型营造方式。
后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调动更多力量,就开始凿山为陵,在天然的山体上凿出墓道、墓室。因为整个墓都包在山体里,所以十分稳固。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墓口,所以很多陵墓还会在墓道里塞满条石,这些条石一块就重达几吨甚至数十吨,就算是借助现代机械都很费力,就更不要说古代了。就这样还是不保险,墓道是向下倾斜的,砌好条石后往缝隙里浇灌铁水,让铁水把这些石头焊死,就更不容易进去墓室了。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唐代18座帝陵,依山为陵的有十四座,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外层被盗掘但主墓室保存完好,完全没有受到破坏的只有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其实乾陵有史可查的盗墓就有17次之多,还有三次出动军队大规模挖掘都没能挖开。第一次就是黄巢派遣四十万大军挖掘乾陵,几天时间就铲平了梁山,留下一条深达四十米的黄巢沟,但就这样了,连条砖石都没发现。
第二次是唐墓杀手温稻,18座帝陵17座都是他盗的。他三次光顾乾陵都没挖开它,第一次踩点确定好开挖地方之后,打上标记准备找个黄道吉日开挖,结果做好的标记不见了,找记号的时候天下起了暴雨,随时会爆发山洪,逼得他放弃。第二次他派大军来,这次找到地方直接开始挖,结果风和日丽的田突然刮起了狂风,居然把好多士兵卷到天上去了,他们就等风停了再挖,但他们停风就停,他们不停风就不停。于是再次放弃。第三次又是突然狂风骤雨,还伴随着无数女子的哭声,最后乾陵也没被挖开。看来李淳风和袁天罡选对了地方,两人分别寻找墓址,袁天罡选好之后,在那里埋了个铜钱,之后李淳风再出发,选好地方后把发簪插在了土中,李淳风的发簪就插在了袁天罡的那枚铜钱方孔之中。中国历史上两位最顶级的风水师看的地方能不好吗。
看来帝王将相的墓室如此坚固,老百姓没有那么多财力物力,于是就有了用“三合土”浇筑墓室的做法,墓室被一层又一层的石灰糯米浆、三合土紧紧包裹着,增强了墓室的密闭性的防盗性能。元末明初张士诚母亲的墓,从里到外用三合土、泥沙浆、碎石浇筑了十多层,盗墓贼最终穿到第七层时放弃了。
看了这些物理防御,我们再来看看化学攻击毒气墓。毒气墓也分两种一种就是尸毒墓。尸毒即“腐尸菌种病毒”,染上尸毒,皮肤溃烂但无痛感,即使剜下腐肉也不会感觉疼痛,一时又死不了,精神受不了的就会变傻、变疯。闽东有一个盗墓贼,见到女尸保存极好,就像还活着一样,于是就带回家奸宿,结果他浑身水中、溃烂,七天之后就死了。
金朝末年,宋太祖的永昌陵被盗,盗墓贼看到赵匡胤尸身未腐,再取下束身腰带时,因为尸体笨重,所以就用绳子一头套在尸体肩膀,一头套在自己颈上,不了尸体吐出腐液,碰到了他的脸上。这就是古人给盗墓贼的最后一招,在死前服下剧毒药物,当然这样的药物也有很好的防腐作用,故意将内脏腐烂成毒液,之后用珠宝封堵尸体窍穴,盗墓者搬运时尸体受到挤压,液体喷射而出,那就倒霉了。就算是盗墓贼运气好,尸体腐烂了之后再去盗的,骨头、棺椁、墓室都是有毒的,整个墓室就是一个大型毒气室,来了就别走了。
第二种就是水银墓,《史记》里记载秦始皇陵里就有大量的水银,“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经过现代测验,始皇陵周边的汞含量确实超标。水银挥发出有毒气体,这么大量的水银在密闭空间里足以让盗墓贼有来无回。从周朝开始,王公贵族就喜欢用童男童女陪葬,最开始是让这些孩子服下水银,后来发现谁又能必须走经脉才能保证尸身不腐,所以后来改成了灌注。一是因为视死如生,死后也要有人服侍,二是让这些尸体产生尸毒对付盗墓贼。这些人在活着的时候被迷晕,然后切开头部,从里面灌注水银,手段异常残忍。
小董历史刚刚介绍的这些防盗方式多多少少都不太保险,会不会被盗还是很看运气。那么中国历史上有没有非常保险的防盗措施呢?还真有,这类型的墓从未被盗过,被称之为盗墓贼杀手,外围发现八十多具各朝各代的盗墓贼尸体。
河南上蔡有座春秋时代的古墓,2005年被发现时古墓上上下下17个盗洞,从遗留下来的物件来看,盗墓贼从刚下葬到前不久就没停过,不过他们都失败了,最后考古工作者打开墓室,里面的陪葬品一件不少。2008年重庆渝北发现的巴国岩坑竖穴大墓出土很多巴渝首见的玉器、漆器……全都保存完好,是什么样的防盗措施创下了如此的防盗奇迹呢?
构造上与其他的墓也没什么不同,唯一特别的就是回填不是用土,而是用不含任何杂质的细沙,17米深的墓室,上面回填了11米的细沙,沙子结构松散,从上面挖盗洞的话,你挖一点沙子就回填一点,你白挖,你要是从侧面挖,那更好了,沙子里面有上千块棱角锋利的巨石在等着你,挖到填沙层沙子带动石头砸过来,沙埋石砸那是一点活路也不给你。你可能要问了,我要是从侧面打洞让那些沙子全部流出去,到时候不就安全了吗?古人自然也会想到这一点,且不说墓室四面八方离地面都远只有墓顶离地面近,就算你真的找到有一个积沙墓它的侧面在悬崖边上,沙子也不会流出去太多,因为回填的材质是有顺序的、分层的,例如西周应国墓地,11层之中每相邻的两层中间都有半米的填土,填土会阻挡大部分流沙流出,而且等到沙子开始流动,里面那些千斤巨石也会跟着移动,千斤巨石有多大,你能挖出的盗洞有多大。为什么填的石头大小不一,就是因为作用不一样,不管大的小的石头都可以砸死盗墓贼,而小的石头则可以在大石头堵住盗洞前把盗墓贼砸死。
除了积沙墓之外还有一种就是万马踏平的元朝皇陵。历朝历代的皇陵不管有没有被盗,你好歹知道他的陵墓在哪里,元朝皇陵就不一样了,至今为止,考古学家连一座元朝皇陵都没发现。
万马踏平其实是蒙古族传统的丧葬风俗,这种墓葬风俗完全没有任何痕迹外人根本察觉不了,所以防盗效果最好。明朝专门研究元朝帝王丧葬风俗的叶子奇在他的著作《草木子》中写道“元朝皇帝死后,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填土之后万马奔腾踏平那一片土地,用帐篷把这块地围起来,上千人骑兵守护在那里,杀死一只小骆驼,等到第二年野草春风吹又生的时候撤走所有人和帐篷,等到后面要祭祀的时候就带着母骆驼来,母骆驼哀嚎不止的地方就是先王陵寝。要是元朝灭亡了,没人继续杀骆驼,就再也找不到陵寝的位置了,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没能找到一座元代帝王陵。
总的来说,从刚开始的深埋到弓弩、翻板、伏水、尸毒都没能完全保证墓葬不被盗掘,只有积沙墓和万马踏平做到了完全防盗,且积沙墓的墓主也不安宁,虽不被盗但也时不时受到骚扰。不管怎么说,人死如灯灭,没必要如此放不下荣华富贵,但凡节俭一些也不会连死都不得安宁。所以国家现在大力推行火葬,算是在本朝给盗墓这一千年行当画上句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