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一个腊月的冬天,我回乡探亲,吃过晚饭后,村上的小学校里突然响起一阵熟悉的锣鼓声。我立刻明白,村里的“舞狮”班子又利用农闲时间开始练习了。
父亲像士兵听到了“集结号”一样,立马放下碗筷,边抹着嘴边出门。他可是村里敲锣鼓家伙最“来斯”的一把好手,也是“舞狮”班子里不可或缺的角儿,我连忙跟母亲说:“我也去看看。”便穿上军大衣向小学校走去。
小学校位于村东,就在我家房子后面,两分钟就走到了。我从窗外向教室里看,只见三开间的校室里灯火通明,锣鼓喧嚣,狮子飞舞,人头攒动。忽然间,我发现以往堆放在一旁的课桌没有了踪影,好生纳闷。简单看了一眼,便悻悻返回家问母亲,姐妹们七嘴八舌告诉我,小学去年就停办了。
图源网络
从我记事开始,村上前后三次修建小学,我对三个校舍都充满深厚感情。
第一个校舍,是我启蒙阶段那所泥巴墙的低矮草房,也不在现今的位置。课桌是大人们就地取材,从村东山坡上砍来松树,由村里的木匠打的,虽然制式一样,但木料七拼八凑,颜色深浅不一;做工也极粗糙,桌面露着或粗或细的缝隙,尽管刷着桐油,但裂开的碎木屑经常会划破手和书本。凳子则是学生自带,一般都是同桌的两个同学商量好,各人轮流带一个学期。
小时候,雪特别大,虽然学校就在村中间,路也不远,但“穿堂风”卷起的积雪堆在巷子里,几乎齐腰厚。因此,我们每天上学除了肩上背着书包,手中还握着一把铁锹,自己铲雪开道。不过,经过一番折腾,到了学校,泥巴墙和盖着厚厚稻草的低矮校舍内显得特别暖和。
小时候,人口特别多。村里一共有四个生产队,每个队有一百多户人家,每户一般都有三四个孩子,常有姊妹一起上学。因此,进深不大的三间教室里,坐满了村里50多个同龄孩子。如果适龄的孩子都来上学,学校肯定坐不下。
学校隶属于大队中心小学,虽设有一二两个年级,但只有一名老师。两个年级以屋顶的正梁为界,两边分开坐,采取混合复式教学模式。
村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都姓王,属于同宗。启蒙老师也姓王,虽已出五服但也是同宗族人。他40岁上下,但辈分高,跟爷爷同辈,因而父亲再三关照我,要特别敬重他。
老师中等个,面相清瘦,棱角分明,白净的脸上顶着“二八开”的分头,浑身上下透着一股阴森之气,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幸好他穿着“中山装”,如果穿上长袍马褂,再架上一副眼镜,活脱脱就是从前的先生模样。因此,不用父亲叮嘱,我也对他敬畏三分。尤其他那双凹陷的眼睛,闪着犀利的寒光,台下哪个人有小动作都逃不过,令我更加恐惧。
老师念过私塾,人也古板,但他的板书清秀端庄,字迹工整,跟他的外表一样,干干净净,工工整整,我很喜欢。
老师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有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领。因为他懂得家乡的习俗礼仪,那一套口口相传的传统说辞,村里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会,因此,他在村里有极高的威望,村里谁家有红白事也都请他。比如新郎官跟新娘子拜堂时,他那套似说似唱、抑扬顿挫的说辞,如口吐莲花,妙语连珠,直听得乡亲们开怀大笑,拍手叫好。
在村里小学的两年时间,好像还没找到上学的感觉,就在打打闹闹中过去了。上三年级,我就到大队中心小学所在的隔壁村念书了。
有一年的寒假,原小学被大雪压塌了。于是,开春后,村里就另择校址,盖起了第二个校舍。
这个校舍,于我情深意重,意义非凡。我高中毕业四个多月后,因在这里教书的堂哥被抽调到大队中心小学任教,阴差阳错之下,我被村里聘为代课老师,在这里教了将近一年的书。
像我上小学时一样,虽然学校仅有一个老师,但我就是这个“光杆司令”,角色已完全转换。
校舍也今非昔比了。这个校舍坐北朝南,三开间、灰瓦顶,外墙是砖头、内墙是土坯,家乡人习惯上叫“夹生墙”。因建在一队原先的稻场边,校舍门口有一片开阔平地,足有两亩面积,是我带学生上体育课的好操场。操场南面紧挨着我家房子后檐,十分方便。
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的学生不像我上学时那么多了,大大小小仅有三十来个学生。也因此,教室被隔出一间,做我的办公室。
我懵懵懂懂,拿着父亲用毛竹片特意为我制成的教鞭(当然,父亲叫“戒尺”),在这所学校里,与村上的孩子们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然后,从这座校舍走向军营。
若干年后,当我探亲回家时,我教过书的小学又在原址上改扩建,成了现在这座钢筋水泥浇筑,混凝土结构,带有宽大走廊,并被涂料粉刷得洁白无瑕的新校舍。我深为村里重视教育,舍得投入,改善教学环境的做法而感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计划生育”的恶果不断延宕,村里人口如同我的头发一样越来越稀少。全村的适龄儿童已经不足以装满教室,于是,孩子们被迫集中到大队中心小学;再后来,又不得不坐班车到十里之外的镇中心学校上学。
至此,曾经人丁兴旺,人声鼎沸的村小学被彻底废弃,并最终沦为村里平时供着“菩萨”,农闲时被用来练习“舞狮子”的场所。
如今,那个我启蒙习文的小学,那个我教书育人的小学,那个我热情赞美的小学,都一一离我远去,消失在我的记忆里,心中不免涌起南宋词人辛稼轩“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酸楚和悲凉。
我站在空旷的操场上,不断安慰自己,一个人的视野难免狭窄,一个人的怀旧不足挂怀。社会总要发展,时代总在进步。犹如孕妇分娩,或许眼前的阵痛正在催生一个巨婴,民族复兴正在呱呱坠地。
于是,我终于明白,岁月的年轮往往是在不经意间一圈一圈向外拓展,世界也不以个人情感和意志而转移。既然如此,那么就尽情为家乡祈愿,为祖国祝福吧!
——2022年3月6日晨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