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一早,我被此起彼伏“迎财神”的鞭炮声惊醒,看到微信家庭群里儿子发了一段视频,说老家城隍庙的年俗活动上了央视四套新闻。我点开一看,果不其然。
虽然全景式镜头比较远,但我还是从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中一眼认出了村里的“狮子”,还有几个叔伯兄弟和侄儿熟悉的身影,正围着“狮子”热情洋溢地敲锣打鼓。
舞狮,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和民间艺术形式,这一习俗在我国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在大江南北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舞狮,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南派,主要集中于两广和江浙一带,尤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及东南亚侨乡。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讲究表情,表演时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北派,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及京津地区。北派舞狮则以表演"武狮"为主,有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舞狮,有单人舞的小狮子,也有双人舞的大狮子。
图源网络
听大人们讲,我们村里的舞狮活动从明朝开始一直沿袭至今。周边几十上百里内,每遇重大节庆活动和喜庆场合,都会邀请村里的“狮子”前去助阵助兴。
我们村的舞狮其实是南北兼容,文武结合。除表演玩桌子、板凳,走梅花桩,辅以踩高跷、叠罗汉等大型硬功夫节目,还有“滚床”等为私人订制的独门绝技或者叫小众节目。大型硬功夫节目是在开阔的场地上表演,小众节目则是有些人家有特殊需要时应邀上门表演。比如滚床,就是哪户人家的媳妇长久没有生育,便邀请“狮子”去滚床。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威猛刚健。村里的“狮子”在人家床上表演睡觉、打滚以及男女交欢等动作,劲舞一番,寓意给男主人注入了孔武雄健之力,以此助力女主人受孕。
通常情况下,每年农闲时间,“狮子”受某地邀请前去表演,舞狮班子便一路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开拔。整个舞狮班子由“开膛锣”走在最前面,鸣锣开道,身后跟着两支火铳一路鸣放,接下来是唢呐、喇叭鼓吹着,锣鼓队敲打着,然后才是穿戴整齐的舞狮人手执狮子头、身披狮子皮,走在队伍中央,两边有高跷队员一路护驾,走在队尾的是舞狮班子的勤杂人员。
到了邀请狮子表演的村庄后,“狮子“先是前往各家各户一一拜门子,在人家门前简单表演三五分钟后蹲下来,由唱词人在一旁摸着狮子头吟诵几句吉利话,然后拿着主人家赠予的“彩头”去到下一家。整个村子的门子拜完后,吃饭休息一会,准备到稻场或较为开阔的场地进行正式表演。
一般一场舞狮表演有两小时左右,先由武士翻着各种空翻动作在场地上转圈,俗称“打场子”。所转的圈子就是舞狮活动的范围,大小根据村民也就是观众数量而定。接着是高跷队员表演,意在暖场,观众到齐后,“狮子”才隆重登场。先在地面表演一些简单的模仿狮子的动作,当然,这些动作都有说道,不是民间故事就是乡野传说,或成语典故,或动物行为,如犀牛望月、敏猴接枝、老兔蹬鹰及八仙过海、猛龙过江、八戒背妻、懒汉巡河等等,借以热身,然后开始玩桌子、玩板凳等硬功夫节目表演。
所谓玩桌子,其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狮子发现一张桌子,惊讶之余便开始把桌子当玩具玩耍。所玩的桌子一般都是比较厚重的“八仙桌”,先前拜门子时已由舞狮班子里的勤杂人员相中,跟主人家借来放在一旁,等热身表演结束后,工作人员便将桌子放置在场地中央供狮子玩耍。此时,舞狮进入高潮阶段。当然,玩桌子也有套路,不是随便玩玩而已。先要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拜四方,绕着桌子四周表演一会,然后舞狮的两个人在相互配合之下,或跳或蹦、或如龙蛇逶迤攀爬,上得桌面,在桌子四边和角上表演鲤鱼打挺、金鸡独立、倒挂金钩以及叠罗汉、倒立等精彩刺激动作。
玩桌子由一张开始,逐渐加高,加一层表演一番。玩几层桌子,是评判“狮子”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准。我们村的“狮子”最高可玩五层桌子。如果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在不借助任何支撑物的情况下,徒手爬上光滑的桌面都很困难,更别说两个舞狮人,裹着棉被一样的狮子皮相互缠绕着,尤其是前面的人还托举着庞大的狮子头,边舞动着,边盘龙绕住似地沿着桌子腿攀爬上桌,其难度不言而喻。
玩桌子的高潮部分在蹬桌子,“狮子”玩开心了,一时兴起,便狮子大开口,叼起桌子旋转。也就是舞狮的两个人相互配合,玩头的人将狮子口张开,做出貌似一口咬住桌子的动作,其实是从狮子口中伸出双手,紧紧抓住桌子的上部,同时,身上还背着玩尾的人。这时,玩尾之人双手紧紧搂着玩头人脖子,挂在身后,双腿抬起,与身体形成直角,伸向前方,蹬着桌子的两腿,两个人同时发力,一提一蹬将桌子悬空,原地打转。并随着观众的喝彩声决定旋转的时间长短。其情其景,扣人心弦,甚为壮观。
这是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以力量为主。而玩板凳则更讲究技巧,因为几张长条板凳摞起来后摇摇晃晃,一般人稳固站立都不容易,两个舞狮人还要在上面表演高难度动作,实在比体操中的平衡木项目难上千倍万倍。
“狮子”由头和身两部分组成,头是经风得半干的牛皮在模具上定型后,再雕刻或画出五官,其中口是可以活动的。然后,在狮子的面部用颜料描绘出呲牙咧嘴、威严勇猛的神情。身子则以被单大小的红黄两色布为主,交织拼制成带有皱褶的皮,再缀上绿色狮毛和尾巴。舞狮人上穿绸布衫,下穿灯笼裤,头上和腰间系着红丝带,脚蹬皂底靴,一前一后钻进狮子皮,随着锣鼓队的节奏而舞动。
在我记忆中,每到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也就是乡亲们所说的 “十月朝”,当各地各民族以不同方式庆祝丰收年景、感恩天地馈赠、祭祀祖宗庇佑之时,村里的老辈们便开始筹划起来。以前,他们聚集在祠堂里,如今聚集在废弃的小学校里,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请狮子”仪式。长者先是神情庄重而严肃地焚上香,插入香炉,行三叩九拜大礼;与此同时,屋外鞭炮声骤起,这才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请出封存的“狮子”,领着众人顶礼膜拜。然后,给狮子“点睛”。隆重的仪式宣告结束,“狮子”方可舞动训练。
直到过了正月十五,闹完元宵节后,狂舞了一个冬季的“狮子”便收起,放进一只古色古香的大箱子中供奉起来。
“狮子”的命运跟人一样。我记得,在村里的祠堂还没被“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拆除之前,装着“狮子”的箱子是供奉在祠堂里香烛台后面的菩萨脚下。“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时,“狮子”被藏在祠堂里的神龛肚子中,落满厚厚一层灰。后来祠堂拆除了,神龛被砸烂了,经过冒险的族老们商议,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狮子”被秘密转移,藏在某大户人家的房梁上,这才躲过一劫。但从此,“狮子”偃旗息鼓,自然也没有了锣鼓喧天,整个冬季,村子也就变得死气沉沉,一片寂静。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各级政府重新重视乡村文化和文明建设,鼓励传统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发展,于是,大人们又想起了沉睡的“狮子”,便将密藏的“狮子”找出来。但此时,“狮子”经风化、虫蛀和霉烂,已成一堆碎片。又因舞狮活动中断多年,老一辈舞狮人已经老去,年轻人又因不会玩而接不上班。但为了传承,村里人自发捐款,重新制作了“狮子”,并号召年轻人加入舞狮班子,在老人指导下训练,直至成为市区两级的传统文化新名片。每年一到农闲,村里锣鼓家伙一响起来,“狮子”就披红戴绿,隆重登场。
我是上高一那年,在父亲的撺掇下加入到舞狮班子的。他说舞狮不仅是体育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既有仿生学知识,也充满人情世故;既可强身健体,又能修身养性。年轻人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弘扬民间文化艺术。于是,我跟房门大伯家的“小虎子”被大人们安排搭档舞狮。因我比较轻巧,模仿狮子的动作和表情也比较神似,而虎子身体比较墩实,利于做举、抱、扛和翻跟斗等需要力气的动作,固安排我玩头、他玩尾。遗憾的是,我和虎子只学了些舞狮活动的皮毛,只会一些基本动作,还没来得及研习高难动作和套路精髓,我就出来当兵了。
舞狮,离不开锣鼓队伴奏。一支锣鼓队通常有七八个人组成,各人手持锣鼓镲等打击器具,复杂点的还配有唢呐和喇叭。其中锣有京锣、开膛罗、小膛锣等,鼓也有大鼓、板鼓,镲又称为钹,有大钹和小钹。而在众多家伙什中,鼓起着“定调”的作用。在锣鼓奏响之前,往往是敲鼓人在鼓帮子上先敲击几下,向锣鼓队发出信号,然后各种器具便跟着鼓点敲打起来。敲打的过程中,其他器具也都跟着鼓点的节奏和音量高低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就像乐队的指挥一样,锣鼓队的指挥,就是鼓手,也就是定调之人。
论敲锣打鼓,就不能不提及父亲。他是锣鼓队里最“来斯”的大拿,自然也就成了舞狮班子里定调的角儿。如果他说第二,村里就没人敢说第一。
父亲年轻时也是舞狮的一把好手,只是年纪大了以后才改行操起锣鼓家伙。锣鼓队虽然不像安塞腰鼓那样大幅度扭动摇摆,看着或坐或站,姿势随意,但一场狮子舞下来,敲锣打鼓也不轻松。
而且,敲锣打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像乐谱一样,鼓也有鼓谱,有口诀、有音律,轻重缓急,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不断变化。敲打时除了按照鼓谱进行,还要注意锣鼓的部位,敲锣心、锣边或鼓心、鼓邦,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还可运用手势控制声音高低和节奏徐疾,锣锤或鼓棒敲击后,顺手往锣面或鼓面一抹,锣铜皮和鼓皮就会停止振动,声音也就被抑制。
父亲不仅会常规敲打,还善于“变奏”,要是他哪天开心了,或是哪个后生不听招呼,他就时不时地“玩花活”,且变化无常,让人捉摸不透,直把舞狮人折腾得汗流浃背,锣鼓队其他成员也被他戏耍得赶不上鼓点而出尽洋相。
如今,村里的“狮子”已经走进了央视的镜头,金狮狂舞,春暖花开,续写着美丽乡村的美好春秋!
——2022年3月9日晨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