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多年前,背靠林木苍翠、野兽成群的四明山余脉,数十位先民在井头山脚下建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他们在湿润的晨雾中醒来,沐浴着暖热的阳光,脚踩海水拍打的湿地滩涂,面朝一片风平浪静、鱼贝繁盛的古海湾,捕鱼狩猎,繁衍生息,过着清苦却恬静的日子,一直到海平面上升……”这段文字摘自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国平所作的长篇考古手记《8000年前的海岸故乡——宁波井头山遗址发现记》。
4月12日至13日,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召开。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原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发掘的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入选。
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器。
孙国平介绍,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临近河姆渡、田螺山遗址,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四明山余脉与姚江河谷的交接地带,2013年在地质勘探中被发现,总面积为2万平方米。它是继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之后,在余姚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发现的首个贝丘遗址(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抛弃的贝壳为特征),也是目前中国沿海埋藏最深(约为地下8米)、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距今8300年至7800年)。
井头山遗址发掘出土了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聚落遗迹。出土遗物包括人工利用后废弃的大量动植物、矿物遗存,以及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人工器物。这些发掘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发源的重点区域。出土遗存和所处地理环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来源于宁波沿海地区,由此把河姆渡文化年代上限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由于遗址的埋藏环境是水下,保存了大量包括木制和竹制品、捕鱼的鱼篓,以及相当一批石器木柄在内的有机质遗存,这在以往十分罕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在终评会现场点评道,一方面,这些包含大量人类生产工具和生活遗存的文化堆积,显示了当时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带有浓郁海洋文化特征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遗存的发现为我们认识距今8000多年前的浙江地貌环境以及海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照资料。
与会专家们认为,井头山遗址在地下深埋藏、高水位环境下的高难度、极细致的发掘工作,也为今后寻找挖掘同类型遗址提供了有效实验场所。
“中国是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发掘海洋文化应是中国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孙国平认为,相对四川三星堆遗址等内陆考古,沿海考古发掘内容还不够充分,“井头山遗址展现了古老的中国人适应海洋环境、利用海洋资源的历程。它的发掘具有极高的学术和社会价值,对研究中国海洋文化起源、海洋环境变迁等问题意义重大。”
眼下,井头山遗址二期发掘筹备工作正在推进,发掘地点位于一期发掘坑的西北面,预计下半年正式开始,为期约为3年。
“积极寻找之前未能发现的古村落居住区情况,是新发掘的方向之一。更为重要的内容,是探究发掘现场的长期保存和展示路径。”孙国平透露,《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论证,接近完成,“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保存情况好,遗物丰富、观赏性强。未来,它将与田螺山遗址、河姆渡遗址、鲻山遗址一起纳入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