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有一座千年古刹,它因拥有被称为“三绝”的石经、纸经和木板经而闻名于世。这,就是云居寺。
云居寺保存的石经(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略称“房山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佛教石经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文化珍品。这些石经始刻于隋代,历经唐、辽、金、元、明各代,绵延一千余年,镌刻大小石经14278块,刻佛经1122部、357卷,如果把首尾相连在一起,可达25里长,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特别是研究佛教历史和典籍的重要资料。所以,房山石经是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的中国文化奇迹,被世人誉为“石刻长城”。
石经地宫内保存的石经板
那么“石刻长城”为什么会出现在房山?房山石经刊刻为什么能够延续千年?
在云居寺的对面,也就是在云居寺东约一公里处,有一座海拔450米左右的山峦,又称“石经山”。石经山本来叫白带山,又称芯题山,唐代时叫做涿鹿山,俗称小西天。
石经山藏经洞
石经山在云居寺东,故又称东峰。高约500公尺,开凿九洞,分上下二层。下层二洞,自南而北为第一、二洞;上层七洞,以雷音洞为中心,右面为第三、四洞,雷音洞为第五洞,左面顺次为第六、七、八、九洞。九洞之中以雷音洞开凿最早,原作经堂,称石经堂,有石户可启闭。其余八洞在贮满石经后即以石塞户熔铁锢封。至辽金时,又于山下云居寺西南隅开辟地穴二处,埋藏石经后合而为一,其上建塔镇之,称压经塔。因山顶处有九个上下两层分布的藏经洞,珍藏着4196块隋唐石经,也被认定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处,具有极高的价值。
房山石经由静琬大师在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8年)创刻起,师徒相传,代代接替,一直延续到清,历经6个朝代,是一件跨越了时代的文化工程。
这里,还要先介绍一下这位静琬大师。
云居寺石经广场静琬石刻像
大约在北齐(公元550年-577年),有一个叫慧思的和尚,经历了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后,他就计划将佛教中的重要经典刻在石头上,存放于洞中,如果“发难”再次降临,手写经书被焚烧殆尽,就等灾难过后取出石经作为底本拓印,以免失传。慧思的愿望在有生之年并没有实现,他的弟子静琬秉承了师傅的遗愿,立志吸取“灭佛”的教训,镌刻石经。静琬游历多方,最终选择房山作为刻经之地。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在位期间(560年-578年)展开了大规模灭佛运动
静琬自隋大业(605-617)年间开始筹划,至唐贞观十三年(639),刻完《涅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