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一场突击
消除城乡差异,是不是可以考虑从价格接轨做起?村民们说城里的馆子要给房租要开工资要上税,我们这里一切都是自产自销,三十元也活得出来,薄利多销。我说饮料总不是地里种的吧?城里矿泉水卖两元,可乐三元,你们和城里差不多。这里可是景区,何况从山下运上来,把运费算进去总可以吧?他们的回答仍然大同小异:我们进货,一般是骡马下山时顺带捎回来,给村里人啥价给游客就啥价,来者是客,没必要分得太清。
村里人诚实友善,“曝光台”功不可没。实际上,这个不乏杀伤力的“黑”武器并没有矗立在一线天,它只在骆云莲嘴角露了个脸,在村规民约里亮了个相,就耸立在了村民们的心坎上。村里紧跟着组建了“天梯人家旅游合作社”,为旅游业有序发展筑起又一道防线。组建合作社,用意在防守,更在进攻。防守只能固守城池,进攻才能拓土开疆,而古路旅游无论规模还是品质,都亟需一场风云变色的突击。
先说规模。到2015年,全村只有三户人从事旅游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是常态。显然,这不过是山腰子上一片云,没成气候。
再说品质。村里房子大多老旧,说来这是优势──为求古意,有的景区景点、旅舍酒馆刻意都要“做旧”。问题在于,村中旧居空间狭小,并没有给民宿经营留下多少用武之地。就算房子稍宽些的,不管硬件软件,跟城里人的心理预期差着都不止一条街。不说高端、讲究的“贵客”了,就连习惯了“穷游”的背包客顶着一头蠓虫从茅房冲出来,也无不憋得脸红筋胀:哎哟喂!都这年头了,还是旱厕!
游客需求与接待条件之间的落差,也是古路村旅游资源与产业层次间的落差。看到症结的骆云莲组织村民代表去远远近近的新村、民宿参观,帮他们打开眼界,同时让别人的成功为他们的信心输血。对有意改造住房、增加接待能力的人家,村上出面协调信用社提供金融服务,并在建材采购、交通运输上提供一应方便。贫困户“五改三建”,骆云莲每家每户都要走到,说的话有长有短,有一句却是“标配”:要想搞接待,厕所必须水冲式。索道开通,骆云莲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宣传攻势,鼓励家家盘活“自留地”、户户端上“旅游碗”。被她说得心热,村里有条件的人家上,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在上,到2019年,村里农家乐达到十余家。受实力限制也受观念束缚,古路到现在还没有一家高品质民宿,骆云莲想到了“头羊效应”。只要到外面开会办事,招引有实力的老板打造古路“宏村”,她从来都不怕浪费口水……
骆云莲的第三板斧,基础设施成了目标所向。
天地出版社
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2020-08-01/14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