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或风湿类疾病的简称,以疼痛、肿胀、发热、麻木、多汗、皮肤红斑等为常见症状,其发病大多隐蔽而缓慢,具有病程长、易反复、致残率较高、危害大等特点。红墙国医胡维勤弟子、湖北省名老中医、武汉国粹馆首席医师余芙蓉教授在风湿病中医治疗上以认证精准、应手辄效而闻名,受到业界的肯定和患者的认可。
余芙蓉出身于中医世家,小时常随父兄采药,又受其启蒙,爱上了中医药文化,开始阅读医书,并在侍诊过程中窥探到了中医之奇妙与广博。后来余芙蓉进入原湖北中医学院学习,开始读典习理,研方识药,奠定了扎实的医学基础功底,养成了据典辨析、疑病索解的良好习惯。毕业后师从多位名老中医学习中医临床诊疗工作,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名师的宝贵经验,既得家传、又获师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余芙蓉挚爱祖国传统医学,毕生追求歧黄之术,长期坚持读经典、勤临证,勤学善思,不断总结,付诸实践。她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习惯在临床过程中感悟辨治思路,其中医理论功夫、临床功夫、方药功夫渐入佳境。尤其对风湿病的理、法、方、药有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把握,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余芙蓉教授在准确把握风湿病病理病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了风湿病治疗行之有效的新思路,就是"从脾论治"法则。
风湿病与脾脏有何关系?"从脾论治"的依据是什么?
余芙蓉介绍说,这首先要从脾的功能说起。人的生命活动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古人说:"四季脾旺不受邪。"意思是如果脾脏的功能正常,脾气充足,人体就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如果脾脏功能虚弱,正气不足,则会导致痹症的发生。在中医典籍中,风湿病属于痹证范畴。
中医学上"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痹而成痹也"之说,与风湿病发病初期症状相似。风湿病发病初期,正是以邪实为主,其病因是感受风寒或热邪,如果未能予以有效治疗,则容易损伤正气,一旦寒湿内盛,困阻脾阳,使脾失温运,就会形成虚实夹杂之症,最终引发痹证即风湿病的发生。
在中医理论中,春夏秋冬四时之主分别为肝、心、肺、肾,唯独同属于五脏的脾不主四时。所以脾脏被称为"孤脏",其虽为"孤",却发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脾脏位居中央(中医所说的脾包括脾和胰二部分)、性属土、能化生,心、肝、肺、肾四脏,乃至全身上下,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所需的营养,无不是源于脾所输送的水谷精微。是以中医典籍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脾脏运化功能健全时,能提供充足的养料化生精、气、血,以滋养经络、脏腑、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使它们各自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停聚体内,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最终引起痹证,发为风湿之病。所以中医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除此之外,脾有以下二个重要生理功能。
首先,脾主统血。通过气的固摄作用,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自在"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这是因为脾气健运,则水谷精微化源充足,气亦充盈,气旺则能固摄血液,使血行脉中而不外溢(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能摄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如果脾气虚衰,血液一旦失去气的固摄,就会导致各种出血,中医称为"脾不统血"。这时就会出现风湿病中像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样有紫癜和出血点的症状。
其次,脾主四肢肌肉。脾主运化,脾气健运,就能将饮食物中营养物质输送全身以营养肌肉四肢,使其丰满健壮,活动有力。所以说全身的肌肉,皆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提供的营养。《内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只有在脾胃健旺、气血充盈时,肝才能有所滋,筋才能有所养。一旦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筋失所养,就会出现关节病变。
余芙蓉正是基于对脾脏功能及其与风湿病关系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才提出了风湿病"从脾论治"这一重要思路。临床实践证实,风湿病"从脾论治"可有效减缓疼痛,控制症状,抑制病情发展,大幅降低复发机率。
【名医档案】
余芙蓉
主任/教授
湖北省名老中医
中医疑难杂症专家
湖北省名医堂专家团成员
红墙国医胡维勤得力弟子
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专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载,自幼深受祖辈中医文化熏陶,经验丰富,秉承独有的家传秘方,用中医的四诊八纲来解决临床诸多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对风湿病、胃肠疾病、妇科疾病、小儿病方面疾病等疑难疾病有独到的治疗方法且疗效显著。善于根据每人身体情况开具各类处方,坚持因人施治,辩证用方。
3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