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网开一面 身后荒原 阿蒙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6-21 16:25:07
最近,一位朋友和我分享了他乘坐的航班险些失事的经历。他描述了自己的最真实、最私密的感受:“我一直紧紧抓着手机,我在想,我的手机怎么办?它会摔得粉碎吗?还是我应该删除里面所有的内容?是不是很好笑?我可以死去了,但我不放心我的手机。”
 
这位宁死不愿被人看到手机信息的朋友,现在可能会更加惶恐:因为人们最隐私的信息已不止锁在手机里,也留在了网络世界里;手机有密码锁,而网络数据向所有人开放。在现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围绕着每个人的不再只有“现实生活”,“网络生活”也成为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数字遗产”成为热门讨论话题,人们忧心的不仅仅是理财平台里的积蓄或者游戏账号等具有实际价值的一串串代码,更是自己在网上留下的语言、图片、影像、搜索记录、观看和下载痕迹以及“云端”储存的生活记忆。这些内容中,一部分是公开分享但家人未必来得及继承和存档的;一部分是向小范围亲朋好友开放但账号密码都由自己设置和管理的;一部分则纯属个人隐私,甚至希望能“带进棺材”的。
 
数字时代,不止信息可以数据化,就连思想、记忆乃至生命本身似乎都有希望全盘数字化。遗憾的是,生命数字化、灵魂永存于虚拟世界的科幻想象还没有变成现实,这一代被电脑、网络和数据包裹着成长起来的人,早已无法摆脱数字时代的便利与快捷。这些使用者被平台服务商称为“用户”。在由数字构成的虚拟世界里,不止有一批批数据上传,一代代用户去世;更有一个个平台倒下,一组组数据被抹去,而用户并没有办法挽留这种进程,只能坐视“数据之死”一次次发生。
 
人走茶凉,数据活着;数据消亡,人还活着。说不好这两种哪个更悲哀,但我们都知道,温热的生命不该被冰冷的数据困住,没有什么形式的生命可以芳龄永续、千秋万代,也没有什么类型的存在可以恒久不变、亘古长存。
 
对数字时代的探索,不过是人类对于“存在”的实践与寄托,是我们站在有限的生命界限内所期待的“更远的未来”。而这一切美好的想象都局限于人类能接触、感知到的世界本身——我们总想着眼前的繁花似锦,却不愿意面对身后的一片荒原。仿佛有着千钧之重的数字遗产,也不过是时间荒原上的一粒沙而已。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20-06-21/13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