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津地名志·武清县》载,泗村店建于隋朝,时有山东泗水县人移民至此,成村后不忘故土,取名泗水甸,后演变成泗村店。关于村名的演变,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即建村时称为泗水村甸,但人们在口语中习惯上省略了“水”字,故村名就变成了泗村甸,又因为谐音的关系,演变成了泗村店。直到20世纪90年代时,当地人仍习惯把村名写成泗村甸,佐证了村名演变的历史过程。
泗村店村地势低洼,村东边依龙凤河展布,南边有龙河相邻。上世纪60年代前,该村位于著名的泗村店洼东部。当时这个洼淀面积达60平方公里,涉及今泗村店镇、东马圈镇所属的10余个村庄。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凤河改流于县(指今城关镇)东,每年夏季经常决口,加之上游安次县各河道决口后汇入,使这里形成了洼淀。1963年,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在今泗村店镇境内开挖龙北新河,使安次县的沥水直接排入龙河下泻。紧接着又开挖泗村店总干渠等水利工程,使当地沥水亦能顺利排出,从此这个洼淀就变成了良田。
泗村店村旧有南台、北台两个高台及护村土埝,土埝之四围环水,村民出行都要划船。据村民高文祥先生回忆,在他小时候,村外洼淀里有很多鱼、虾、螃蟹和乌龟。因为到处是水,所以,孩子们大都会游泳,每年夏天,他们都要到洼淀里洗澡嬉戏。
泗村店与北部毗邻的泗后庄原为一个村庄,分布在南台和北台两个高台之上。1948年,北台部分从泗村店分出,称后庄。为避免县内重名,故于1984年将其更名为泗后庄。泗村店村坐落在南台,由四部分组成,西后坡、大街、小街和前店(新村),在当地人的习惯中,泗村店被称为前店、前街,泗后庄则被为称为后庄、后街。
泗村店村侯姓是大户,过去村中流传着“三侯四李夏一窝”的说法,“三侯”,是指侯姓有三个分支,“四李”是指李姓有四个分支,“夏一窝”是指夏姓只有独立的一支。在泗村店、泗后庄,侯姓有四五百口人。泗后庄至今还有一条街,被称作侯家街,可见侯姓人口繁衍之盛。如“中魁堂”后人侯炳荣,男丁兴旺,他育有7儿1女,连同孙辈在内,人口多达60余人,是村内侯姓家族中最大的一户。有趣的是,侯炳荣女儿侯淑兰在恢复高考后第一年,便考取了天津大学化学系,成为泗村店村第一位女状元。而早在清朝时期,侯姓就出了一位状元,是一员武将,驻守在山海关,他的后人侯同修曾保留了一件铠甲,今年71岁的高文祥先生,亲眼见到过此物。据他说,这件铠甲是用金丝穿缀在一起的,足足用了12两黄金。可惜,这件铠甲后来不知所终。
在泗村店大队部旧址,即侯炳荣后人侯元大夫开设的医务室的大门口,有两块上马石。在民国以前,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匹。为方便自己及乡亲出行,大户人家就会在院外大门口放置两块上马石备用。笔者曾到现场考察过,这两块上马石均为大理石材质,出露部分呈L型,分两级台阶,第一级台阶高约30厘米,第二级台阶高约60厘米。据说,大队部前身是“三李”之一的后人李中文家的祖宅,因此,这两块上马石应当是李家的遗留物,从历史文化价值上看,已经够得上文物了。
泗村店有座天宁寺(当地称大寺),在今泗村店小学院内(介于泗村店、泗后庄之间,碱东路北侧),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民国时期及以前,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即佛祖诞辰日这一天,民间都要举行传统庙会,传说这座寺庙建于明代,民国时期曾由北洋军第十一师师长、湖南省军务帮办李奎元(泗后庄人)出资修缮。大寺内有木制契约(相当于功德碑),嵌在大殿的房柁之上,上面刻印的文字,记载了大寺的修建历史和演变。如今,除了四百多年树龄的古槐树外,唯有此物被保留下来,在泗村店小学修建教学楼时,学校把它安置在四楼一间房屋的墙壁上,这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值得一提的是,泗村店有一条“蜈蚣街”,这条街长约一里(村民称之为大街),曲折蜿蜒,犹如一条蜈蚣的身体,分布在高台之上,在与之垂直的方向则分布大小30多条胡同,其中有部分胡同以叶、史、宋、卢、尤、肖等姓氏命名,就像密布在蜈蚣的步足。蜈蚣的头部,位于大街北头的娘娘(指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庙,据说娘娘庙的窗户是圆形的,就好像蜈蚣的两只眼睛,显得很神秘。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每年的娘娘诞辰日,即阴历四月十八日,人们都要举行庙会活动以示纪念。直到现在,泗村店的“登云高跷老会”在出会时,都要按照一百年前所形成的传统,先到娘娘庙旧址(庙已不复存在,据说曾有石质地契一块,被一户人家建房时充作地基,新中国成立后该处房屋改为公社所在地,后又被改建为工艺地毯厂车间)的大门口去祭拜,以求保佑表演顺利以及来年风调雨顺。
这种像蜈蚣一样展布的街巷机理,是由特殊的水环境和地理条件所造就的。在武清,除黄庄街所属的老米店村“鱼骨状”街巷机理(由一条沿着北运河、永定河之间的高台之上展布的南北向主街和数十条垂向分布的胡同组成)最具特点外,泗村店的“蜈蚣街”也是绝无仅有的。
蜈蚣街是泗村店村热闹的所在,大队部旧址门前,过去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平日里各种商号及游商云集,到了庙会之期,这里则成了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改革开放之后,这条街陆续恢复了商业功能,长年设有小集市,有商店、理发店等商号十余家。沿着蜈蚣街由北而南前行,仍然还可以看到一些青砖灰瓦的老建筑,是由一些世居的老户人家所遗留下来的,点缀在红砖红瓦之间,却散发着独有的沧桑朴厚的气息,与街巷两侧线状分布的景观榆树相映成趣,令人浮想联翩。
历史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以“蜈蚣街”为代表的地形地物以及由此形成的传统商业、地名、农耕和民俗文化符号,书写在每一座民居上,并沉淀在历史的长河里。后人们真应当好好珍惜、好好爱护,留住乡愁,留住记忆,让历史文脉永远传承下去。(天津市·武清籍)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6-02/13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