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朋友问我,你并不是研究艺术史的专业人士,也无须靠这样一本书来收名定价,何以不惜花费八年光阴,来写这些离现实生活十万八千里的外国画家呢?我每每遇到这类问题,都只是淡然一笑,不置一词。今天,借着《孤独的大师》增订再版的机会,我也道一道当初写作这些文字的“初心”吧——
这组文字,最初酝酿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稿于九十年代末。其间,我经历了从故乡天津只身一人南下深圳的这段孤独寂寞的岁月。环顾四周,像我这样的“孤独异乡人”比比皆是,这是我此前从未体验过的人生况味。那段时间,我在老东家《天津日报》上开设了一个散文专栏,就叫《感受深圳》。我在这里“品味寂寞”,“感受孤独”,不得不“收起你的辉煌”,不得不“接受平凡”(引号中的文字皆为我的散文标题)。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品味到孤独寂寞的“原味”。
在那段时间里,读书成为我唯一的乐趣,尤其喜欢读艺术史和艺术家传记。以前读这些书,并没有“置身其间”的意念,而今再读,自己也仿佛与这些艺术史上的大师们一同栉风沐雨痛苦彷徨,为他们的遭遇而愤懑,为他们的无奈而哀伤,为他们的痛苦而流泪,为他们的不幸而叹息。我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在感受中自省……蓦然回首之际,却发现不知不觉中,我自身那些原本强烈的孤寂无助、忧郁不平等难以排解的痛感,竟然减轻了淡化了释然了甚至消失了。真没想到,阅读孤独,感受寂寞,品味痛苦,在某种情况下竟然还有“疗治心疾”的功能——我以为,这正是“痛定思痛”“以痛治痛”的特殊功效。
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我开始萌生了刻意发掘艺术大师的孤独和苦难的想法——不是么?我们平常所见到的艺术大师们,大都是以正面形象光彩照人,他们走在历史的“星光大道”上,辉煌映衬着他们的成功和不朽。然而,很少有人去移步换景,把目光投射到其侧面、背面乃至阴面,去搜寻去发现去展示他们在孤独痛苦寂寞不幸中的卓绝挣扎。而只有透过光鲜的表象透视到其背后的艰难困苦,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他们艺术的真谛和人生的真相。我希望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为他们重新塑像,同样的,也希望用这些充满苦涩和暗影的塑像,去慰藉那些如我一样曾经沉浸于孤独痛苦中的“天涯沦落人”。
于是,我开始寻觅尘封已久的史料,从别人不屑一顾的犄角旮旯里去发掘人物的吉光片羽。我发现,这竟是一个满目珠玑的富矿。由此进入,如同沿着通幽曲径探路而行,可以直抵那些艺术大师的心灵深处。于是,我一篇篇地写了下去,就像一个探险家一步步走向人迹罕至的险峰,领略到旁人未曾见过的奇异风景……
写艺术家的人很多,表现艺术家生平故事的书也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刻意搜寻和刻画那些伟大艺术创造者的心灵孤寂和人生痛苦的做法,确实不多。而惟其如此,这些卓荦不群的灵魂才能以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形貌,出现在今日的读者面前。读者从中不难悟到,所有的伟大,皆无法回避曲折、坎坷、孤独和痛苦——那是凡人通向伟人的必由之路;而正是在这些旁人难以承受的孤独和痛苦的熔炼中,这些大师的人格得到淬炼,其艺术得以升华。没有什么成功是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这与那些“成功学”“权谋论”“人脉说”“励志书”乃至“人生设计”之类所鼓吹的东西,完全不是一回事。
因此,我觉得,大凡人生阅历尚浅、没有经历过人生痛苦的人,可能难以领悟这本书中所贯穿的一个理念,那就是:当孤独寂寞突然袭来时,不要躲避不必彷徨,应该像这些大师一样勇敢地迎接它,甚至欣悦地吸纳它,因为那是你人生必须服用的一剂“苦药”,就像婴儿注射疫苗,虽然难免要疼一下,但却给你带来终生受用的抗体。只有在痛苦和孤寂中浸泡过的心灵,才有力量去抗击人生的狂风骤雨;只有切身体味过无人理解、求助无门、“荷戟独彷徨”的心境,才能更深刻地体悟到知音之难得和理解之欣悦。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希望亲爱的读者朋友们都去亲历大师们的孤独和痛苦——事实上他们的人生经历也是不可复制的。我只是希望这本书能够使你们在亲身遇到某种契合的境遇时,能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能够从这些伟大的艺术家身上,借鉴人生经验,吸纳精神力量。如斯,则余愿足矣!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6-03/13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