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天津向对口支援地区派出了一批援教教师。他们放弃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温暖时光,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支教活动。他们的辛苦付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一些孩子的命运甚至因支教教师的到来而发生了改变。
扶贫,关键是要拔掉“穷根儿”。对青少年的教育,是扶贫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下一代人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立下脱贫的志向,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让他们最终摆脱外部支援,用自身的知识、技能改变家乡面貌,彻底脱贫。
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藏语意为“水汇合处”,因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经此处。昌都具有典型的高原气候特征。当地居民以农牧业为主,城镇化率仅为14.2%。
去年8月底,在昌都市初级中学七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来了一位天津的支教老师——东丽区军粮城中学的石喜祥,他已经50岁了。在西藏的孩子们眼中,石喜祥身材高大,戴着眼镜,和蔼可亲,讲起课来却像女老师一样耐心、细致。他所特有的照顾学生进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方法,让当地的孩子慢慢地喜欢上了他。
做到这一切并不容易。石喜祥记得刚来到学校时,校长提示他,当地的孩子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对孩子们来说,让他们学习,“要么让他们怕你,要么让他们喜欢你。”一些老师,需要拿着“戒尺”威慑学生,这样课堂纪律才会好。
对石喜祥来说,长期教学中已逐渐磨去了棱角,对学生少了一分严厉和苛刻,而多了一分宽容和温柔。对待藏族学生更是这样,他不想让孩子们怕他,想让他们喜欢上自己,从而喜欢上数学。
为此,石喜祥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他一周给孩子们上18节数学课,每个班级9节课,是天津同年级学生课程量的两倍多。当地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多数学生来自农牧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较多,父母也照顾不过来,对孩子学习督导不够。
面对这样的基础和环境,石喜祥只得从简单的加减法讲起。他说“可费劲了”,课上讲一遍,课下辅导一遍,遇到难题时,给学生一个个轮流讲。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苦口婆心式的教育方法,让藏族学生喜欢上了他,喜欢上了这位来自遥远地方的老师。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学习的意愿更强烈了,期末考试,石喜祥所在的班级,平均成绩在同年级名列第一。
自今年3月1日起,昌都的孩子们在家里上了三周的网课,石喜祥特别关注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一些孩子家里的手机不够用,或者所在的地区没有信号,跟不上网课的进度。为此,在网课内容上,石喜祥也做了调整,以复习为主,尽量不讲新课。
3月30日,孩子们正式开学。在石喜祥的班级里,有个名叫次它的14岁藏族女孩,家庭经济困难,兄弟姐妹比较多。石喜祥多次给她单独辅导,逐步了解到她虽然非常努力,但基础不好,学习热情也慢慢有些消退。面对这种情况,石喜祥不想放弃,继续认真辅导,给她以信心和鼓励。
当地教育部门也确定,让石喜祥一对一结对帮扶次它,他不仅在学校帮助她学习,还在其他方面帮助她的父母。一个学期下来,次它在学习上非常积极主动,数学成绩大幅提高。疫情期间,她家里的兄弟姐妹太多,只有一部手机而且上不了网。石老师时刻惦记着她。正式开学后,石喜祥立即找到她谈心,把疫情期间的网课视频回放给她看。这次数学考试,次它的成绩进入年级前三名,石喜祥非常高兴。
作为一名教师,石喜祥一直想把光和热发散到更远的地方。东丽区组织教师到昌都支教,石喜祥考虑到人生不能留下遗憾,于是积极报名参加。50岁的他,身体上已不再年轻。去年8月底进藏时,他的高原反应非常剧烈,第一个星期之后,眼睛涨、脑袋疼,走起路来气喘吁吁。又过一周,他才慢慢适应了当地的环境。8个月过去,石喜祥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退却,他说:“这里缺氧但不缺精神,不缺热情,我一定要把藏族孩子教育好、引导好。”
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36岁的王海泉,现在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一初级中学支教,担任初中一年级五班、六班的数学老师。去年8月份他第一次来到这里,当时皋兰县还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到了去年底,贫困县的帽子摘掉了。
王海泉和当地的老师们交流得知,皋兰县的经济条件较差,十多年前更是异常贫困,气候干旱、寒冷,山区多,农业和畜牧业的条件都不好。无奈之下,青壮年只能到更远的地方打工。这样的经济条件和人口外流趋势,导致当地的留守儿童很多,不少孩子和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上学和哥哥姐姐一起走,相互照顾。
皋兰一中的学生不寄宿,大部分孩子骑自行车上学。也有坐公交车的,但没有直达车,到站下车后还需要步行一段距离。不少孩子因为路途遥远,每天来回奔波,真正留给学习的时间并不多。
刚来皋兰县时,王海泉也有一些高原反应,睡不着觉,经常凌晨1时许才睡着。当地饮食上偏辣,他过了一段时间才适应。他对孩子们的摸底调查发现,班级里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有一部分学生因疏于管教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去年冬天,王海泉了解到,班里的一个女孩家庭贫困,全家四人租住在皋兰县城郊的一个简陋房间里。王海泉去家访时发现他们住的地方空间狭小,只能容下两张床。
这名女生已经14岁了,正处在青春期和叛逆期,面对家境贫困,她有些灰心,同时觉得父母能给她提供的东西不多,干脆放弃了学习。王海泉和她谈心,耐心开导她,家庭贫困决不能压垮意志,要保持学习的兴趣,学到知识才能改变贫困的生活和个人的命运。经过半年多的谈心和辅导,这位女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开始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学习也有了兴趣,成绩大幅提升。
班里还有一个男孩,父母外出到兰州上班,爷爷奶奶只能照顾他的日常生活,无法辅导他的学习。在没有督导的情况下,这个男孩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连续一个多月不写作业、不交作业。为激发他的学习热情,王海泉让他做数学课的小组长,负责收发作业。从那一天开始,这名男生认真写作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数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王海泉去年报名支教时,妻子非常支持,但8岁的儿子对他恋恋不舍,得知爸爸要离家支教一年时,伤心得哭了。这么多年来,他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后来,王海泉和儿子视频聊天,给他讲学校和学生的情况,儿子慢慢体会到,父亲从事的是一项光荣的事业。现在,儿子主动对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们说,“我爸爸去很远的地方支教了”,提起这事时,儿子感觉很是自豪。
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
44岁的董卯新,现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中心小学支教,担任五年级三班的数学老师。这所中心校有700多个孩子,还下设了多个教学点,加起来共有900多个孩子。
去年8月20日,董卯新来到临潭县,她和当地教师交流得知,临潭县海拔高,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少。就当地学生来说,大多数孩子比较朴实,但是学习基础薄弱,好的习惯还没有养成,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写家庭作业。为摸底班级情况,她找来四年级升五年级的考试试卷,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考试成绩和薄弱项。
班级里有一个11岁的男孩叫林晓丰,他家离学校较远,因此上学总是迟到,而且没时间做作业。为了让他补上作业,董卯新让他放学后留在班里,单独指导他写作业,慢慢地,林晓丰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可是到了冬季,眼看着天黑得越来越早,董卯新怕他夜里走路有危险,又不敢留他太晚,只能先指导完成一部分作业,剩下的让他带回家慢慢做。
在家访时,董卯新了解到,林晓丰有个姐姐学习成绩非常好,已经上中学了,而他的妈妈是一位朴实的农家妇女,对老师很热情。她提议,让孩子的爸爸每天骑摩托车到学校接孩子,这样,她就能在学校多给孩子补一下作业,爸爸欣然应允,从此以后每天去学校接孩子。经过董卯新的单独辅导后,林晓丰的数学成绩很快提高。
班级里的一个女孩特别认真好学,每次做完作业时总拉着董卯新问,“老师,你看我做得对吗?”后来,董卯新了解到这个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生活虽然贫困,但意志坚强。董卯新很受感动,决定资助这个学生的生活,花500元给她买了衣服和学习用品。“以后,我会持续帮扶这个家庭和这个孩子。”董卯新说。
在海拔近3000米的地方教学,对长期在平原生活的董卯新来说,是一种挑战。有时候,她走路快一点就喘气,爬楼梯也得歇一歇。董卯新发现,和当地老师一起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能提高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更多的孩子提高成绩。为此,她给当地的老师们做了多次示范课,在她的带动下,老师们教研、集体备课的热情高涨,教学水平也提高很快,更多的学生因此受益。
让孩子们看到未来
38岁的袁野,去年8月20日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甘谷职专担任思政课老师。来到这里他发现,高中和职专的思政课不一样,高中的思政课偏理论,而职业教育的思政课侧重的是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此,他需要重新学习教材、编写课件,这样才能把课教好。他支教所在的职专在当地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每个年级24个班左右,全校共有3400多名学生。袁野教的是一个幼教班和两个旅游管理班,共计160多人。
袁野观察发现,这些职专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学生对未来不抱希望,得过且过。袁野觉得,当务之急是改变学生们的精神状态。
班里有一个女生,由于离家太远,和哥哥一起租住在学校边的一间民房里,月租金300元。哥哥比妹妹大一岁,同级但不同班。父母是农民,家里困难,经济拮据。她觉得自己出身农民,学习目标不强。当地职专也可以对口考大学,孩子们是有机会考上大专、本科的,他把这种机会讲给这个女生听,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到更高的平台读书,获取更多的人生机遇。
这位女生起初没听进去,学习还是没有长进,好在经过袁野的多次谈心、引导,这学期开学之后,她主动找袁野询问怎么能学得更好,将来也想考大学。袁野也留意到她哥哥的学习状态,哥哥的想法是“家里经济条件受限,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我想早点挣钱支援家里。”这种因贫穷而不敢奢望读大学的想法,让袁野感到非常惋惜。
另一个班里有一个男生是得力的班干部,组织、沟通能力特别强,但是学习成绩排名倒数,上课还经常睡觉。袁野觉得,孩子大好的青春年华不能这样荒废,于是单独找这孩子聊天,先讲了他的优点,然后话锋一转:“你真的决定不学了吗?这辈子就这样了?”孩子也觉得,老师这么器重自己,不学习说不过去,从此以后,他开始努力学习了,学习成绩大有进步。袁野感到,这些孩子们经过心理辅导后,上课时眼睛明亮了很多。他们看到了未来,有了拼搏的劲头。
在甘谷县支教,生活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当地安排袁野和支教老师住在三楼,但生活用水要全部用桶往上提。到了冬天特别冷,水管都冻住了,袁野只能中午赶回来接水。这些困难都挡不住他火热的心,他说:“通过努力,我要让这些孩子们改变心理预期,这是他们命运改变的开始。”
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20-05-23/13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