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亦庄核心科技亮出“杀手锏”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2-12 05:14:40
紧挨着中芯国际、燕东微电子厂,亦庄寸土寸金的地段留给了一家成立刚10年的企业。这里将诞生北京第一条、国内最先进的8英寸MEMS芯片生产线,投产后将以月产3万片的设计能力抢占海内外市场。
 
这样的传奇接连上演。作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标准制定上超前布局、提早谋划,聚焦芯片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杀手锏”,近三年累计研发研制出新技术、新产品各300余项。
 
育土培芯
 
炼就千亿级高精尖产业生态
 
8英寸MEMS芯片生产线能布局国内并不易。
 
“大家熟悉的生产线侧重二维空间,不断让芯片变得更小,而MEMS属于集成电路特色工艺,聚焦的是三维空间,芯片内部结构也缩小至纳米量级,格外考验芯片制造实力。”投建这条生产线的耐威科技公司董事长杨云春说。
 
这原本是一家主攻惯性导航的科技公司,而惯性导航系统最关键的零部件就是传感器。“当时国内还没有能在全产业链充分满足需求的传感器厂家,导航产品国产化、产业化因此一度停滞。”杨云春说。
 
创新迫在眉睫。2015年,耐威科技决定收购世界最大、全球领先的MEMS芯片制造商瑞典赛莱克斯公司,为国内MEMS产业的弯道超车另辟蹊径。但仅靠一家如此年轻的企业就想吞下国际领先的纯MEMS代工企业,难度可想而知。跨国谈判历时近两年,最终在经开区的支持和帮助下,耐威科技成功收购瑞典赛莱克斯,月产3万片的传感器生产线落子北京亦庄,项目量产后年产值不低于20亿元。“这一条生产线还会带动产业上下游各方合力攻克自主技术难关。”经开区负责人说。
 
日历翻回17年前——中芯国际的厂房在亦庄破土动工,正式开启了经开区的追“芯”之路。但集成电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企业想实现突破,钱是最大的难题。为此,经开区利用区内投融资平台参与设立16只基金,总规模超4000亿元,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17年来,中芯国际(北京)拥有了目前大陆月产能最大且唯一盈利的12英寸代工线;北方华创成为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设备提供商;威讯半导体占据了全球移动通信射频和基带芯片产品封装近50%份额……
 
“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企业会聚拢在这些龙头企业周围,炼就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梁胜说,这里已逐步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度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区域。
 
这也是经开区布局高精尖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亦庄如今已形成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四足鼎立”的局面,上万家科技型企业、超千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批各行业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正在这里排列组合,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庞大的创新企业“雁阵”,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披荆斩棘
 
三年300项新技术破题
 
永昌工业园600多平方米的千级洁净间里,测试人员“全副武装”,将目光聚焦在显微镜镜台上。几十根线路从设备上引出,数以万计的数据源源不断生成。这是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高通量扫描电子显微镜,可将物体放大100万倍,时间却可缩短20倍。
 
神奇的“微观相机”擅长观测材料微观结构,被广泛应用在材料、生物、医学和半导体等多个研究领域。然而,由于国内高质量电子光学系统研制生产困难等原因,各行各业不得不每年花费上亿美元从海外采购。扫描电镜也因此被视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更关键的是,航发材料、芯片研发等都需要借助它来进行研究。”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帅说。
 
2015年,在各方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李帅和另两位创始人选择从薪水丰厚的外企离职,跨行创业。鏖战两年,关键零部件难题逐一解决。眼看距成功仅有一步之遥,团队突然发现噪音过大影响观测的问题。
 
团队选择从头再来,逐一筛查几十套设备的噪音源,确保样机最终达到设计标准得以上线,让世界知道中国人研发出了全球水平最高的扫描电镜。“同样是苍蝇脑神经切片观察,外国的传统电镜得用一两年,而我们只需一个月。”李帅骄傲地说。
 
传奇故事在这里接连上演:北京欣奕华科技有限公司破题国产光刻胶量产难题,如今已具备年产3000吨以上光刻胶的生产能力,助力我国逐步打破彩色光刻胶主要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经开区鼓励区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围绕‘白菜心’,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硬技术’。”经开区工委书记王少峰说,今年经开区已挂牌20个技术创新中心,完成114项新技术,115项新产品,其中国际领先、填补国际空白的新技术21项、新产品37项。
 
破除关隘
 
“三城”成果加速亦庄转化
 
从中关村的“梦想实验室”来到亦庄的“创新工厂”需要多长时间?北京数字光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孙雷给出了答案:3天。提出设立产业化公司后3天,他就拿到了亦庄办公地的钥匙。
 
数字光芯片可用在3D打印机上,属于我国一项技术短板。而孙雷所经营的这家研发数字光芯片的公司,已经潜心研究了20多年。
 
最快落地纪录如何创造?在此之前,中科院这个项目的中试需求被发现,经开区依托已挂牌的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制造与验证中试基地将孙雷引来,帮助他跨越了从实验室到规模生产的“达尔文之海”。还没等孙雷提什么具体要求,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带着他到中芯国际、京东方等上下游企业对接了。
 
数据显示,经开区已认定挂牌13家中试基地,仅2019年就累计开展服务319项,合同金额约9亿元;通过引导建设、定制厂房等方式,布局亦昭生物医药中试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规模化中试基地,总投资106亿元,将在2022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看得见的是数据,看不见的是经开区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持续发力。同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鼎足之地,经开区已与三大科学城成为了一个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密不可分。“三城”与“一区”的互动,恰恰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世纪难题,让科技成果“找得到”“引得来”“落得下”:经开区与中关村联合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吸引生物医药项目在经开区转化落地,同时牵头与北大、清华等7家高校对接,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落子北京亦庄,让高端研发在海淀、成果转化首站在经开区,并扩容科技基金,将科技基金规模从每年2亿元扩增至5亿元;中芯国际、京东方、泰德、北京奔驰这些“金字招牌”主动对接三大科学城,牵手国内外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寻求各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数据显示,经开区通过“政府签约落地、孵化载体承接、企业自主对接”等多种方式,积极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近三年成果转化落地项目数量总计340余项。“我们还将继续打造创新中心,实现与源头性机构的资源嫁接与创新协同,优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环境,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梁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