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张胜利——学佛,从心开始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1-28 14:30:52

中国人民在接纳和信仰外来宗教——佛教的同时,也接受了其思想。经过千百年来的拿来、分化、吸收、创新、融化、融合等,佛学已成为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和受用。

普贤祖庭如意寺敬供 著名画家陈明敬绘

佛教,佛教思想之所以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是因为其修行方法、为人处事思想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生,贴近社会。爱国爱教,慈悲济世既出世又不离世间觉的思想,让修炼者在生活中觉悟,在生活中实现生命升华的思想理念和具体的修行方式、方法。让生命有了归宿,生命自然通透,人生自然就有了意义。佛教,佛教思想自然就成了信仰者心中的圣教。由此也确定了成佛的修行方式,那就是修行者的修行必然从心开始,而别无他法。

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遇到和面临着各种困难、问题和挑战。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要求学佛者必须悲智双运的进入修行,方可改变自己,迎接挑战,找到自我安身立命的法门,使自己不断地成长,勇猛精进,修学参悟,体悟大道,走在圆满的圣道上,实现自己的学佛、修佛、成佛之梦。这一切都需要从心开始。

学佛过程就是不断地解除欲望对心灵的束缚,获得自己心灵的自在。内心如果清净了,一切都会变得美好,一切都会妙音和合。可见,一切修行都需要从“心”开始。人是社会人,不可能孤立的生活在社会上之外,能把自己的生命和无限法界的生命、无限智慧、一真法界连在一起,修行者的“心”是与其连接的桥梁,也是入世通往出世的唯一桥梁。只有“心”自在了,一切方可自在,舍此别无第二法门。如意法门便是基于此而产生的,是顺应“心”自在,一切便自在的无上法门。

作者张胜利敬撰并书

当今的社会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都可以说是变化最快的时代。新生事物迎接不暇,但学佛人心中的信仰不会变,应该以不变的学佛、成佛恒心去应对这一切,把向往般若智慧,完善自我人格,圆登四土作为自己恒常不变的追求。我们修行,修什么?其他都是表象,都是形式,实质是修我们的“心”,就是明了自家的本心,见自家的本性。本心就是恒心,就是不变。修行就是以自家的本心智慧的应对社会,应对变化的现实,应对生活,应对无常的人生,永远使生命通透,在艰难时通透、在顺利时通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谓佛法,就是一个不离世间法的出世间法,是一个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法。成佛只能在世间完成,在脚步的抬起和放下中去完成,成佛永远在路上。

中国佛教现在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净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法宝和组成部分。佛教的出世精神、慈悲精神、解脱精神,普度众生精神、涅槃精神等早已深入人心,为世人所知、所向往、所践行。佛教不是别的,就是让修行者心静,让修行者“了凡”,让社会少些纷争,少些动乱,多些祥和、多些莲花而已。

刻碑于中国如意寺

佛教从不回避现实,回避社会,而是契理契机的直面社会,以慈悲和智慧的精神走向大众,走向生活。上求下化,佛法即安身立命之法,其中“善巧方便”是弘法利生的无上妙法。原地如意法门便是在此思想上应时、应世,应运而生的。“法不孤起,仗缘方生”,我们应该以成佛的心去面对社会,面对我们的生活,并作为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导。“菩提就是树,明镜也是台,觉悟大智慧,何惧有尘埃!”(慧宗语)。看透了、看明了,我们的心自然就解脱了,自然就会善待一切,善用一切。宁静来自内心,放下过去,不担忧未来,不执着于现在,内心自然就会平静,我们是凡人,我们生活在五尘之中,一切都是现实的,怎么可能脱离现实,“五蕴皆空”呢?修心,唯有修心,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有时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心获得安乐自在。我的心,我做主。出离现实很难,摆脱六道轮回就更难了。人是未觉悟的佛,佛是已觉悟的人。世上一切无常,人生无常,只有平静下来、慈悲下来,才能无限的安乐自在。人只有让心静下来,佛性才会显现,才能会有智慧和慈悲,才能明白“因缘合和”,“缘起性空”,“妙有真空”。没有什么应该执着,心静下来,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改变我们的思维与行为,内心自在,便没有挂碍,没有恐怖,人生自然就快乐。眼里自然满是莲花。生活的世界自然就是佛的国度,佛的时间,七宝的世界。

《智度论》云,佛涅槃时,阿难申四问:一问佛灭度后,诸比丘以何为师?佛言,以戒为师。所谓戒者,戒心也。心定则气和,气和不但可以祛病强身,而且还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获得究竟的安乐。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无上智慧必由定发,无漏大定,必从戒生。

热闹的中国如意寺

热闹的中国如意寺

佛教是以信仰为前提的生命自我教育体系,用认识自身生命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达到生命的通透。《华严经》曰:“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便能证得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我即是佛,佛即是我,我佛一如”(《慧宗.吉祥如意经》)。在生命层面,人佛平等,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世界里的唯一主人,生活之路是自己选择和完成,别人无法替代,自己的心,也只能自己净化,自己修炼。从心修炼就是要勤修戒定慧,去掉贪嗔痴疑。不能去掉也要努力调伏。做之至,不能靠别的,要靠佛智慧去做,自身需要越多,烦恼就越多。调伏烦恼就需要静心,需要长期的修心。犹如长途旅行,耐心缓步,终有到达的一日。所谓大持戒者身心不动,关闭六情,恶无从入。“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惹离相,心即不乱。《菩萨戒经》云:“我本性无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修行从心做起,不是求一时利益,一时方便,而是求究竟圆满。

“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磐生死等空花。”物来即应,事后不留,超凡圣两界,在真实的三界内实现生命的通透,觉悟和自由。学佛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完成,不是用来做学问的。无明无始有终,觉悟有始无终。

色即是空是般若,空即是色是慈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内心世界清净,从心开始,触染而净。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