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为什么 TYS瞬间逆龄高端提升术人气如此高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1-24 15:14:17

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主办的“龙的传人”——中华姓氏堂号暨历代篆刻家名号篆刻艺术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开幕。参加开幕式的业界专家有: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雷喜宁,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骆芃芃,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名誉院长何家英,中国书法出版传媒原董事长、总裁李世俊,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孙家潭、郭强、尹海龙、冯宝麟、艺如乐图、范正红、高庆春、邱振中、洪亮、张公者、刘洪洋、张跃飞、桑建华、吴莹、谷松章、晋欧等。

开幕式上,韩子勇、苏士澍、骆芃芃分别致辞。韩子勇在致辞中说:“篆刻艺术院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下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既从事篆刻创作也从事篆刻研究,这些年搞了一系列的活动。特别是骆芃芃院长,联络了国内很多的篆刻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做了一系列的重要展览。‘龙的传人——中华姓氏堂号暨历代篆刻家名号篆刻艺术展’真正体现了总书记讲的‘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很有意义。”

苏士澍说:“多年来,中国篆刻艺术院为‘中国篆刻’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举办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展览,如‘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江山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艺术精品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大美篆刻——走进生活中的篆刻艺术作品展’‘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等。这些展览以超前的理念、新颖的设计、别开生面的内容开创了中国篆刻艺术展览展示方式的新形式,引领了时代的审美取向。今天,中国篆刻艺术院策划组织这样一个展览,将姓氏堂号印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属性和艺术审美特性集中展现给大家,必能在业界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骆芃芃在致辞中说:“姓名章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看,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作为一名篆刻家,一生中刻得最多的印就是姓名章。或者说,刻姓名章是篆刻家‘看家的本领’。遗憾的是,今天的姓名章虽然仍在广泛地使用,但是却不能‘登堂入室’。篆刻作品集和篆刻展览中几乎见不到姓名章。为什么大家都在刻姓名章,却不给姓名章应有的位置?如何解决姓名章在创作中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的问题,如何避免姓名章在创作中被世俗化、庸俗化,如何克服姓名章在刻制中的迎合态度,如何表达姓名章的个性化、人格化,如何解决姓名章中的设计性,等等,这就是我们举办这个展览的目的。通过举办这样的展览和研讨会,我们要面对现实去解决上述问题,使在印人手中刻了几千年的姓名章,在我们这一代印人的手上有所发展,获得新生。”

据介绍,从2017年开始,中国篆刻艺术院开始有规划、分步骤地举行“专题系列展”。专题系列展旨在定向并分专业类别地反映印坛现状,进行专题研究,推出新人、发现并解决问题,打造一个高端、学术的当代篆刻创作的展示平台。2017年6月,中国篆刻艺术院在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了系列展的首展“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并在山东和广西进行了巡展。展览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本次“龙的传人——中华姓氏堂号暨历代篆刻家名号篆刻艺术展”,是中国篆刻艺术院年度系列展的一个延续。几千年来,姓名章始终与中国的文人和百姓息息相关,不仅记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姓名章的实用功能日益减退。此展旨在溯源求本,深入挖掘姓氏印章的时代表征,探讨姓氏章在新时代中新的使命。与此同时,邀请当代印人刻制历代篆刻家的名号以及斋馆号印章,既是对姓名堂号印传统的弘扬,也是对历代篆刻前贤的礼赞,并借此回溯文人篆刻发展史。

本次展览共邀请102位当代篆刻家参与创作,每位篆刻家刻制古代篆刻家的名号、斋馆号印章两枚。同时,每位篆刻家还提供了一幅书法作品参展,而这些书法作品的内容均与所刻历代篆刻家相关,或为他们所作诗词,或为掌故传说。这样的创意、展示方式,既是当代印人创作成果的集中呈现,也清晰再现了文人篆刻的发展脉络。

开幕式后,在民族文化宫八楼会议室举行了专题研讨会。研讨会有近30位嘉宾发言,大家围绕“印信——姓氏堂号印钤记的篆刻源流”和“印鉴——钤记龙的传人”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研讨会由中国篆刻艺术院创作部主任尹海龙和理论部主任冯宝麟主持,骆芃芃最后作了总结讲话。

本次展览于1月20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