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长乐未央——聂震宁小说选《长乐》新版研讨会在京举办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1-11 10:24:24

1月9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长乐:文学创作与出版生涯——聂震宁小说选《长乐》新版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办。该书为著名出版家、作家聂震宁具有个人风格的文学代表作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该书出版20周年之际推出精装纪念版。王蒙、邬书林、王志成、于瑮、卜键、郝振省、马国仓、白烨、陈晓明、贺绍俊、潘凯雄、臧永清、肖启明、东西、曹光哲、李频、聂震宁等文化界、新闻界、出版界专家学者齐聚广西大厦,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图书研讨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艺兵,总裁姜革文等出席,总编辑汤文辉主持研讨会。

20年风雨征程,见证了聂震宁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齐头并进、锐意进取的身影。20年来,聂震宁从一位青年实力作家到一位著名出版家、全民阅读推广人,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一家以教育出版为主的单体地方出版社发展成为一家具有成熟完整产业链的跨国出版集团。此次《长乐》再版,表明聂震宁对自己作家身份的珍视,也体现了作者对出版社一如既往的信任。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版《长乐》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对该书的语言风格、文学价值、文化属性、再版意义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且具有建设性、总结性的对话交流。与会人士一致认为,《长乐》一书系聂震宁在文学创作领域的阶段性成就与极具文学创作力的代表作,具备了历经时间淘洗而不改光泽的文学品质;新版《长乐》既是“出版家”聂震宁对“作家”聂震宁此前文学历程的致敬与回望,也是对今后重拾文学创作的期许和自勉。本次研讨会,既是中国文坛2019年的开年盛举,也是中国出版界一个颇值得重视的事件。

王蒙:《长乐》给我以惊艳之感

文化部原部长,著名文学家王蒙先生对《长乐》的文学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部小说给了自己惊艳之感,体现了独特、浪漫和从容的特征,“二十年后看着仍然很新鲜”,并鼓励聂震宁保持文学创作。

“这几天开始阅读《长乐》,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因为我感觉可以用‘惊艳’两个字概括。”

 “第一,它非常独特,有独特的地域、独特的风习,尤其是独特的题材。我最惊讶不断有各种动物出现,有熊、鸟等,太惊人了,别处没有看过。”

 “第二就是他的浪漫。这种浪漫我认为是一种聪明的浪漫、一种稳定的浪漫、一种淡淡的浪漫,没有声嘶力竭、没有太多的煽情,点到为止,也没有太明显的挑逗,但是你又觉得他除了日常生活以外,里头有一种幻想、有一种追求、有一种愿望、有一种使我们生活更增添一些活力、增添一些热度,乃至于增添一点趣味的东西。”

 “第三我说他是从容,既是浪漫又是从容的。他写的角度实际很刁钻,和流行的作品都不一样。像《暗河》不光是故事浪漫、人物浪漫、熊和米浪漫,连河都浪漫,连地质构造、土地结构也都浪漫,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邬书林:生动呈现了那代人生活的喜怒哀乐、浪漫与幽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笑称聂震宁是“三栖人”,既是出版人,又是阅读推广人,又是作家,这本书里面有聂震宁自己的影子。

“聂震宁先生这本书我认为是写他自己,书里边许多地方有他的影子,看完以后很感动。他的母亲和他的照片放在前面,整个书怀着对家乡、社会、亲人的感情,是那个时段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再现。聂震宁先生文笔很好,生动呈现了那代人生活的喜怒哀乐、浪漫与幽默。”

王志成:《长乐》一书,有思想、有态度、有情怀  

中宣部出版局巡视员副局长王志成从管理者的角度分析,《长乐》的再版体现了作者三方面的实力。

“《长乐》语言犀利幽默、文字优美简洁、情感耿直和浪漫,能够感受到聂震宁先生字里行间的家乡情怀和盼家乡美好的情怀。”

“第一,内容好。我觉得这本书内容有思想、有态度、有情怀。有思想,全书文章形成系列的整体,透过家乡点点滴滴小事,反映很强的思想脉络。有态度,一直贯彻聂震宁先生知足常乐、知不足常乐,还有喜欢南方的秋天这种态度,整体表达聂震宁乐观的态度。有情怀,始终在书中表现出来,心中始终信奉‘文学创作是一条不归路’,聂震宁先生不管行商还是做官,都表达了对文学的坚持和执着。”

“第二,读者喜欢。我个人表达为文字美、语言简单、道理深刻,读后确实有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大道理的感觉。”

“第三,出版社用功。首先,出版社非常有眼光,二十年前就出版了聂震宁先生的书,而且近些年广西师大出版社长足发展,为整个出版做精做强打下很好的基础。其次,有感情,出版社做这件事情,是对老领导、老作者,同时也是对家乡作者怀有深情的体现。”

于瑮:体现了聂震宁对广西“不忘初心”的赤子情怀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于瑮认为,聂震宁的经历不但代表一个人的拼搏与奋斗,也是广西文化、出版人才和成就的美好形象展示。

“这本书的再版对于聂先生以及广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由于该书本身具有经历时间的淘洗而带光泽的文学品质,据说聂先生二十年来在网上不断收到读者要求再版的呼声,可见本书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属性,已经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另一方面这本书也代表聂先生对从事文学创作志向以及作家这一身份的敬重与体认。更重要的是,在值得纪念的时刻,聂先生再次把个人重要的文学代表作交给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表明他对我们广西‘不忘初心’的赤子情怀。”

郝振省:《长乐》再版是聂震宁回归作家身份的信号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从小说文本入手,解读了“长乐人”的秘密,认为小说有“阿Q的风格、鲁迅的笔法”,《长乐》再版是一个前奏曲和信号,表明聂震宁回归了作家、文学家的身份。 

“长乐有那么一种感觉,长安之乐不笑天下可笑之人,包容天下难言之事,这种长乐是一种宽乐,而且是一种深度的心乐。”

“和他交往过程中,他更多是以出版家、编辑家形象出现,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中国出版集团总裁形象为佐证。而离开总裁岗位,作为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他更多是以国民阅读和全民阅读形象大使,及全民阅读专家身份出现。所以这本书送给我之后,我感觉到他是回归了他作家、文学家的身份。”

 “对于《长乐》,我觉得十个字:‘阿Q的风格、鲁迅的笔法。’有点像阿Q精神胜利法的感觉,自欺欺人、欺软怕硬,吃不到葡萄的时候说葡萄酸,当自己吃上葡萄的时候害怕别人说葡萄酸,是这么一种心理。”

潘凯雄:《长乐》是历经时间沉淀的文学佳作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裁潘凯雄对比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提出《长乐》并没有过时,是历经时间沉淀的文学佳作。

“聂震宁先生有一些短篇五六千字真的非常精致。他分了三集,尤其第一集‘快乐的故事’篇篇非常精彩,应该说是短篇小说的经典。在中国特定大环境下,能坚持写这样非常精致的东西不容易,它不光小巧玲珑,还有很厚重的味道,每一篇都有不动声色又很有味道的东西。”

“中国现代出版业起步以来,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需要专业化的出版人。纵观我们现代出版史,但凡做得好、存活时间长的出版社,其掌门人一定非常地专业化。聂震宁先生他把专业化和产业化结合得非常好。”

臧永清:出版是聂震宁更大的“写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指出,聂震宁是富有创作激情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家,在文学语言上有很深的造诣,因为工作原因离开文学创作,实际上出版是聂震宁更大的“写作”。

“在聂震宁先生这部小说中,我们看不出跟那个时代联系太多的影子,但是他写了另外一方面,比如对国民性批判,对边地风情的描摹,包括对人性的一些拷问。我特别有兴趣的是他的文字,那个地方的方言和官话完美的结合。”

“1994年以后,聂震宁先生因为做出版工作的关系,小说写作可能停下来了,我想说其实他在做更大的写作:他做漓江出版社、做人民文学出版社,乃至最后做中国出版集团都做得非常好。聂震宁先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三年多,但是他当时的创造到现在我们还在享受,比如中学生课外阅读,现在我们叫新课标,2018年还出;包括当时引进的《哈利•波特》到现在还做,而且发货越来越多。这就是出版家给社会的贡献,这就是出版家的大智慧。”

马国仓:故乡情、文学梦、读者芯、出版人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仓未能亲赴现场,广西师大出版社集团总裁姜革文代为宣读发言,马国仓从《长乐》中读出了聂震宁的故乡情、文学梦、读者芯、出版人。

“第一是故乡情。每个人都有故乡,生于斯,长于斯,谁不说家乡美。作为作家的聂震宁先生,其观察和笔触都十分细腻,充满对家乡的怀念,写它的好和不好,都充满爱,这让聂震宁先生笔下的小城活了起来,让人有想去看看它的冲动。《长乐》是作者对家乡感情的书写,书比人长寿。”

“第二是文学梦。在大多数认识聂震宁先生的人眼里,他是卓有成就的出版大家。但对于聂震宁先生而言,其初心是成为作家,然后才是出版家,也就是他心里始终装着文学梦。与他自己在《长乐》新版自序中流露的一样,‘文学创作毕竟是我此生第一爱好’。”

“第三是读者芯。读《长乐》很快乐,因为这部作品很接地气,作者写得很流畅、很生动、很幽默,笔触像散文一样优美,内容又像故事一样吸引人。他心中始终装着读者。”

“第四是出版人。聂震宁先生与出版有缘,并创造了人生的辉煌,干出了一番事业,这不得不说与他年轻时候的文学创作直接相关。正因聂震宁先生创作《长乐》获得文学大奖,才能以作家的身份游刃有余地联络作家,出版精品,成就自己。”

陈晓明:聂震宁的作品是文学史的“漏网之鱼”

 

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陈晓明从文学史的角度切入,认为聂震宁的作品有很丰富的文学价值,但在当时没有引起充分的注意,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是文学史的“漏网之鱼”。

“《长乐》把80年代的文学精神、文学风貌重新呈现出来,不是对过去简单的再现,而是把过去和现在结合在一起,这说明聂震宁先生当年的作品在今天也具有生命力,也说明当年的文学作品在我们如今看来,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其实,聂震宁先生的很多作品写在85、86年左右,那个时候有‘八五新潮’,分现代派和学院派,但他属于漏网之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对那段时期的文学应该有更深刻的反思。”

“聂震宁认为《长乐》是一个人,这里边意味无穷。可以看到这么一种小说,它非常平易、轻松、自在地把长乐的风土人情书写下去,它的可贵恰恰在于它的日常性和寻常性。我们也常说以平凡处境抒情是小说最难做到的一点,聂震宁先生笔下的人和狗却很温馨。”

 “王蒙先生说作品中有很多动物,动物文学是后现代非常重要的主题。《发现动物》引起现代伦理学新的发生和一个阶段,在你作品中这么活跃,而动物和人,在80年代是人性论,但是你那么早就把动物写得那么亲切,所以我觉得研究生态文学的要重新研究你的作品,你的作品最早为生态文学提供了新的主题。”

卜键:小说里的味道,一下子沁入心里边

著名文史专家原国家清史编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卜键多年以前读过《长乐》,小说浓浓的味道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读聂震宁的《长乐》,之所以一下子记住,还是因为他小说里的味道,一下子沁入心里边。现在有一些热词、有正能量的词,比如‘故乡’,我看《长乐》也有点从观察故乡的角度去写,写的这个长乐县城一篇接一篇,非常欢乐,但是还是一种臃肿的、芸芸众生的欢乐。小说《金瓶梅》写那些市井的快乐,除了吃不饱,其他都很快乐。我总觉得聂震宁先生写这些的时候,文字非常干净漂亮,宁静叙述这些事的时候,看似不经意,却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和视角。”

白烨:聂震宁建构了长乐的文学世界

 

著名评论家白烨将《长乐》看作聂震宁回顾自己生命的一种方式,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称自己是将《长乐》当作散文看的,在文体和写作方式上别具一格。

 “《长乐》虽然定位为小说,但一开始我是按散文看的。尤其他作品中提到的很多地名、历史全都是有案可查、有理有据,还有他书里头一开始印着他和他母亲的照片,都有纪实性,所以我说它像散文,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散文化的小说,或者小说化的散文。文体上可以看到这个特点,而文体上这样一种打通或者跨界,恰恰是80年代写作非常重要的特征。文体是这个作品的特点。”

“我们今天看80年代文学的时候,可以概括出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归来者文学、朦胧时期思潮,但是把《长乐》归到哪个地方都不行。硬是把它往哪里归的话,好像跟寻根有点关系。它实际上虚构了一个长乐,把长乐构造成一枚邮票。书里头很多地方写长乐,其实却没有这个地方,他给我们构建了长乐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