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河舟,朱牛幼儿园园长,喜欢看书和电影,从教20年,一直坚持不懈地奋战在平凡的岗位上。
不觉间,我已在一线教育岗位上浸润二十年了,每当放学铃声响起,看着孩子们走出校门的景象,我的思绪就被拉回到了自己的儿时,那时候一个村子都有一所学校,放学时我们都会踩着被夕阳照斜的身影,蹦跳着窜出校门,任轻薄的书包在斜挎后的春夏秋冬中翻飞,笑语叫嚣装满了童年的村落巷道,弥散出无忧与欢愉,幸福的回忆久久在我眼前晃动、摇曳……
教育发展到今天,资源整合后从硬件设施到师资力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幼儿园发展的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如期完成,实现了乡镇幼儿园全覆盖,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普惠性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不难看出整体国民经济水平提高过程中优先发展教育相关政策落地后的成果在不断呈现出来,从老百姓角度来看自己好像也为改变子孙后代命运增添了一份希望和信心,从国家层面上看也是实施民生工程战略中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回首建国后经过改革开放直至今天人们整体生活水平提升这一曲折、艰辛历程,摸着石头一路走来,在外忧内患夹缝中砥砺前行,走出一条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前行之路,行业内部不断优化结构降速提质的革新过程中必然产生制约发展桎梏。冷静审视教育发展的变迁,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起,就更加重视教育对改变落后现状的重要性,可当时人才奇缺逐步到民办教师这一历史名词应运而生却又似乎在历史长河中宛如昙花一现般在疾速发展中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群体的人生走向了他们的转折点,转眼六七十年代为教育献身的师范生也芳华不再,完成了历史使命后也华丽谢幕了。时代的列车驶向了21世纪,在这个临界点上最后一批师范生地方统一分配端上“铁饭碗”的常规也被打破了,国家在历史机遇关口推出全新的用人机制,在高校的机构改革中率先出拳,直接对这一背景下的教育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地方教育发展也紧随国家的前瞻规划,整合区域内的乡土资源,过去子女在村里上学,父母就在身边既能管理田间劳作还能照顾子女学习生活这一现状开始转变,村子里的学校逐步撤并、消失,优质师资都整合到乡镇中心小学,国家对这一类学校也加大投资力度,从教学设施改善到后勤服务跟进、提质,寄宿制小学也就顺势而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除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外,还免费实施“蛋奶工程”,到现在改为直接提供营养餐来全面改进学生的营养水平,突显国家重教兴教和普及义务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如此发展就如同一个工厂,更新设备后高效运转的厂房却因工人数量没有增加相类似,在这一革新背景下,新的用人机制打破分配的常态,直接导致师资输入没有完全同步,致使学校教师数量呈现出一些捉襟见肘,加之在当时资源整合过程中群众对优质资源的追求出现了进城热,虽然乡镇资源不断完善,但大量涌入县城的学生同样在争优质教师资源,为了保证已有的进城学生享受教育权利却加剧了乡镇教师——尤其是优质师资涌入县城各大学校,乡镇学校教师数量更显入不敷出,如此往复成了一种显性的不良循环,乡下越没有了优质师资学生越留不住,越没有学生老师也越不安心守职,很快资源配置和生源减退的矛盾日益加剧,成了发展乡镇教育管理者不得不面临和突围的核心、紧迫问题……
可面对现状仅仅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来解决乡镇教师严重的结构性不足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回到学校现状冷静分析,应该在留住好的生源首要应在管理中激发现有教师的内生动力上找到突破口,虽然现有的乡镇初中、小学及幼儿园中因优质师资争夺结局使其在年龄结构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绝大多数30岁左右的中坚力量师资都因经验丰富、教学质量有保证的都优先进城,留下的都是步入45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和新分配回来的特岗教师,这种经验和年龄严重两极分化的现状和其临界点的戏剧性的尴尬,更是导致乡镇学校生源逐年下降的潜在推手,发展壮大乡镇教育规模,唯有从现有的师资中寻找发展的合力,才能谋求对现状的突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乡镇学校教师中是由在编教师和特岗教师构成现有的教师队伍,而在编教师中有11.3—18.9%面临马上退休或将要退休,剩余的所有教师从数据分析来看呈现出这么一个似乎成为规律的规律,在这两大主体结构的人数中,属于本乡镇平均占到33.78%,属于邻乡镇的平均占到21.28%,也就是说所有乡镇教师中平均一半以上为本乡镇和邻乡镇的老师。再看这其中包含的退休或将要退休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也是站了一生讲台、粉染两鬓而且都因当年在教坛上叱咤风云、硕果累累的德高望重之人,更加上年事渐高且身体逐步呈现出体弱多病态势,多数都被照顾到后期岗位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群体当年也都是教坛精英、桃李满天,只因年渐长、眼渐花更加之教育信息化技术升级换代让这些前辈们再学PPT、用现代化媒体设备组织教学已成不现实,但前辈们的教学经验、管理策略和睿智独特的视角这些用时间积累起来的个人成就,是年轻特岗教师不可跨越和不可模仿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历经辗转、奋搏后回归到本乡本土,对调动、升迁不存任何念想,确实是死心蹋地地守护着乡土之根,近乎奋斗一生的教坛生涯也拟或对自我成长、发光发热不抱有更深厚的牵挂了,但毕竟我们从事的是启智育人的事业,而且就在我们自己的门边,理应继续为乡土教育做出更大贡献,可无奈年龄、体质更畏惧科技发展前沿的育人平台,这些也构成你们畏缩不前直接诱因,不可辩驳这是你们奋斗一生接近临界点不争名不夺利的最好诠释,可不管科技如何腾飞、理念多么前沿,传授知识过程和你们当年在讲台上妙语连珠、对学生谆谆教导的智慧以及独特效果靠电脑是无法代替的,所以在教育发展到今天,出现教师结构短暂青黄不接、厚重积淀断层之际,你们应该站在当年从教初心、站在家乡门边孩子成长的角度上,用党和国家赋予你们成就孩子而积累丰厚经验的使命,伸出建家乡基业、育故土壮苗的援手,与本乡镇、邻乡镇的教师以及背井离乡来给家乡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所有教师一道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用不可或缺的责任、担当更多的是经验和智慧与年轻教师优势互补、风雨兼程,共同支撑起家乡教育发展大厦,为助推其发展、壮大而增砖添瓦,尤其年青的特岗教师中也有17.4%的本乡和邻乡教师,你们更应该固守本土发展,回报二十多年前这个承载了你们梦想之地,用你们风华正茂的年华和你们现在如此认真踏实、吃苦肯干的精神和干劲,和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一起向经验丰富前辈虚心学习,携手走出这一困境,让乡土教育之根因有你们、因有风扑尘尘、远道而来有志青年能扎得更深,枝叶长得更茂,同时更愿县城的精英教师队伍也能充分利用得天独厚地理和资源优势,发挥好乡镇学校的排头兵作用,凝聚更大的合力,引领全县教育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着我们同为教育人的合力!
我觉得,育根正当时,因为我们都是时代重轭下不可缺少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