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现苏州千年府学昔日辉煌,追寻苏州文脉历史根源,“千年书乡一一苏州文庙府学历史碑刻拓片展”与您相约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20日上午10:00
主题讲座:《忧乐府学 传薪千年》
地点: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负一层为国求贤厅
◎展 览
本次展览要从苏州的某种“土特产”说起。清代吴人钮琇《觚賸》记载:清康熙十八年(1679)的一天,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苏州人汪琬听同僚夸耀家乡特产,自己却一声不吭。众人揶揄号为“天下名郡”的苏州没有特产,汪琬说:“苏州特产很少,只有两样,一是梨园(优伶),另一样是状元。”众人听了都瞠目结舌,一哄而散。
汪琬
苏州盛产状元,这话不假。纵观中国科举制存在的1300年间,苏州地区共出产文武状元50余人,数量居中国各市(地区)之首。
苏州之所以涌现出那么多状元,和这里的文脉兴盛有着极大关系。而要管窥这种兴盛的缘由,作为中古时期苏州地方教育缩影的苏州文庙府学,便是一个很好的注解。
《盛世滋生图》中的苏州文庙府学
苏州文庙府学由北宋名相范仲淹于公元1035年创建,其庙学合一的体制为后世和其他地方所效仿,因此有“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的说法。苏州文庙府学后来多次增修扩建,占地极广,规模居东南诸学宫之首,声誉卓著,其影响纵贯宋元明清四朝。
为反映苏州文庙府学风雨兼程近千年的历史,苏州文庙管理所(苏州碑刻博物馆)联合苏州中学,历时一年筹备,推出了此次展览,将现存(或复刻)的近70方碑刻,作为见证苏州文庙府学前行历程中闪亮的坐标,以期最大程度地还原一个“千年书乡”的文脉传承史。
◎苏州文庙府学简介
苏州文庙府学,初为州学。北宋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创建于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旧址,与名园沧浪亭相望。范仲淹改革旧制,首创官学与祭孔庙堂合一的左庙右学新格局。是宋代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地方学府,在宋代声誉卓著,号称东南学宫之首,江南学府之冠”,其影响直射元明清三朝。
苏州文庙府学历经拓建,至明清两代文庙府学规模宏大。依清代乾隆时期《苏州府学图》所示,苏州文庙东临卧龙街,西倚东大街,南枕新市路,北至书院巷,占地面积近二百亩,就建筑面积而言,在当时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现有面积仅为当时的五分之一(含文庙公园、明代泮池)。目前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等。其建筑多保持着明代重修时的风格,至今仍保存左庙右学的建筑格局。1956年,苏州文庙列入省级文保单位;1981年市政府拨款重修文庙,同时在原址上建碑刻博物馆,文庙从此获得新生;2002年苏州市政府拆除文庙南面五幢民居,建造文庙公园;2001年“苏州文庙及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极简苏州文庙府学大事记
宋
景祐二年(1035) ⊙范公献南园巽隅之地,苏州州学建立。延胡瑗为师,设经义、治事二斋 。
政和三年(1113) ⊙改苏州为平江府,州学随即改名为平江府儒学。
建炎二年(1128) ⊙金人南侵,金兀朮过江,攻入苏州,文庙学宫毁于兵燹。
绍兴十一年(1141) ⊙郡守梁汝嘉重修大成殿。米芾书《吴郡重修大成殿记》。
绍兴十五年(1145) ⊙郡守王㬇重修平江府儒学。
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朋绘制《平江图》碑竖于庙学。
淳祐七年(1247) ⊙《帝王绍运图》、《天文图》、《地理图》刻石成碑,竖于庙学。
元
至元十三年 (1276) ⊙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府学随之改名为平江路儒学。
至大三年(1310) ⊙立《加封大成碑》。
明
洪武六年(1373) ⊙魏观大修府学,收复失地。宋濂作《苏州重修孔子庙学碑》、《苏州府学之图》;行乡饮酒礼,王彝作《乡饮酒碑铭》。
正统二年(1437) ⊙苏州知府况钟重建儒学,历三年而成。胡俨为《苏州知府况侯重修儒学记》。
弘治九年(1496) ⊙监察御史樊祉题“廉石”;吴宽作《廉石记》。
清
顺治九年(1652) ⊙立《卧碑》。
顺治十八年(1661) ⊙“哭庙案”发生。倪用宾、金圣叹等十余人被处决。
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府陈鹏年移廉石于府学。
乾隆五十四年(1789) ⊙汪文琛独力捐修庙学。江苏巡抚闵鹗元撰《重修苏州府学记》,又绘《苏州府学之图》刻于碑。
道光十九年(1839)⊙立《国朝苏州府儒学教授题名碑》。
咸丰十年(1860) ⊙太平军攻陷苏州,纵火焚烧文庙及府学。
同治三年(1864) ⊙李鸿章修复庙学。后刻《重修苏州府学记》、《苏州府学之图》。
同治三十年(1904) ⊙苏州府学停办,历时869年。原址改办新学——江苏两级师范学堂。苏州中学新学从此发轫,校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