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甘岭》的战场坑道,到《平原游击队》纵横交错的地道,从《五朵金花》中金花阿鹏定情的蝴蝶泉,到《保密局的枪声》中灯红酒绿的上海南京路……这些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为电影情节发展、演员表演提供背景支撑的场景,都是由长影美术师们精巧构思、精雕细琢而成的。
近日,长影从历代电影美术师设计、绘制的大量手稿作品中,精选出72幅电影美术气氛图,在长影旧址博物馆三楼展厅进行集中展出。这些水粉画手稿,选自刘学尧、徐渭、卢淦、汪滔、王兴文、王桂枝、王崇、董萍、童景文、史维钧、孙世祥、李俊杰、高廷伦等13位长影电影美术师的心血之作,涵盖了《刘胡兰》《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英雄儿女》《党的女儿》《芦笙恋歌》《红孩子》《人到中年》等29部脍炙人口的长影电影。其中绝大部分影片美术气氛图都是首次公开亮相,仿佛将游客再次带回到影片那些熟悉的场景之中。
1946年,根据创作生产需要,东影(长影前身)成立了美工科,1962年改称美工间。美工科成立初期,曾为东影组织演出的话剧进行舞台美术设计。1949年,在拍摄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期间,刘学尧将“缩尺”和“透视”技术运用到电影拍摄中,在摄影棚内顺利完成了“部队过江”和“桥上作业”两场重头戏,开新中国电影美术设计之先河。
进入50年代后,长影在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工业题材、儿童题材等影片题材方面不断开阔。当时,无论是大戏小戏,美术设计师们都要去实地体验生活。他们与导演、演员、摄影等部门密切配合,将自己的经验、智慧、创造力和想象力融入对影片的整体造型中,通过自己的辛勤探索和刻苦实践,在创作生产中得到锻炼成长,在艺术上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风格,对长影后来的发展也产生影响。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在长影期间共为40多部影视剧担任美术设计。1955年的《神秘的旅伴》,是他在艺术创作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云南边境地区,实际取景地却是长白山地区的四道沟。刘学尧精心种植了芭蕉、棕榈、椰子、竹子等植物,用在外景地突出环境特有风貌,逼真地再现了云南边境地区的密林小林。后来,刘学尧又在丹东和长春设计加工了《上甘岭》中的战场外景,获得了与在朝鲜前线拍摄相同的艺术效果。质朴、自然、环境特色鲜明、真实感强,是刘学尧的美术设计的特点和风格。曾先后担任《白毛女》《五朵金花》《甲午风云》等影片美术设计的美术师卢淦,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所设计的人物造型、服装、道具,都是从生活原始依据进行提炼概括。卢淦对工作精益求精,无论是布景气氛图还是制作图他都绘制得十分精细,一丝不苟,一张草图最多曾八易其稿。《董存瑞》《英雄儿女》等影片的美术设计师徐渭,曾有着部队生活的经历,熟悉战争环境。他的美术设计具有朴素、庄重、结构严谨、真实性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影片中对于战斗环境、战争气氛的渲染很逼真,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
改革开放后,长影进入创作繁荣、佳作迭出的发展时期。曾为《人到中年》担任美术设计的高廷伦回忆,导演对影片的美术风格是要真实不要粉饰、要厚重不要轻飘。片中的医院手术室、女主角陆文婷的家都是在长影摄影棚搭的内景,与在北京拍摄的积水潭医院、四合院实景达到了很好的衔接。“经常有人问,电影美术是干什么的?我说你看电影也好、看舞台戏也好,实际上主要看两个部门:一个是演员表演,塑造人物;另一个就是看美术,包括人物造型、环境、布景等等”。《祖国的花朵》《达吉和她的父亲》美术师李俊杰这样概括自己的工作。
2013年9月28日,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将终身成就奖荣誉颁发给年过九旬的刘学尧。老人在感言中将一切成绩轻描淡写,“从年轻的时代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要感谢家人的支援,更感谢摄制组的各个创作人员和工人们的努力、奋斗。到现在,得到今天的光辉成绩,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