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新粉本当代中国工笔画2018年度提名展”在中国政协文史馆即将开展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1-08 18:12:56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画艺术发展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当代工笔画创新斐然,虽瑜不掩瑕,但可圈可点还是有话可说,“学院新方阵”涌现的“新粉本”就是一个学术话题。说起“粉本”,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粉本,它原是道教壁画的一个小巧稿本。描绘的人物具体而微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感觉,也成为了粉本中的楷模,后人再学习工笔创作的时候也会将此作奉为圭臬。除了技法,此作更代表了北宋年间百姓们对于道教的信仰情况。通过这一粉本可以想象当时画匠对壁临摹的盛景,粉本也成为了一个时代角落的印象。

丁学军《冷艳》30×28cm 2018年

八十年代的中国处在一颗种子成长发育的阶段。这时期国内形成了一波中外艺术交流的浪潮,当时的社会氛围也提倡中外美术进行交流和融合,随着西方美术思潮的引入使得各个门类、流派在融合中派发出了许多新的美术创作形式和内容,使中国美术呈现多元的面貌。随着艺术家的个性受到尊重、创作的空前自由,兴起了一浪又一浪的美术思潮。这时的艺术家尤其是美院艺术家可以说是已经掌握了在中西融合中美术发展创新的方法。八五年在中国画研究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在北京召开的中青年讨论会上一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激烈场面,在会上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都得到了承认。也正是在艺术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盛景,哺育了新时期学院学术背景的艺术家们茁壮成长,为他们的艺术创新提供了更多参考和可能。

李传真《藏族老人》45×59cm 纸本工笔 2015年

中西美术的融合发展并没有让美术学院的教育忘记中国传统。一些美术学院在九十年代实施意象造型、目识心记取代写生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中国画的魅力和奥秘。有的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还取消了工笔与写意教课界限,给学生学习中国画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也让工笔创作开拓了新的世相。在创作理念更新换代极快的时代下,中国画的发展也没有落下步伐,而是保持着和所有艺术门类一样的脚步前进,且可以看出学院教育引领着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步伐。学院的发展除了老师们的努力还与背靠的国家教育系统支持离不开关系。学院教育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可以充分地整合资源,在大格局上即一脉相承,又不断地推陈出新。学院教育体系下的艺术家,在“学院”的系统规范下练就扎实功底,培养出稳健而不失特色的审美情趣。学院的传承不光是对传统技法传承,更是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等综合指标的传承。由于学院中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们多年来摸索艺术融合到艺术成熟的经验,加以传授创新的理念。老师的成果是从上一辈的文化语境中生成,然后传递到下一代去,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尊重传统,也完善教育,不断追寻中国画之奥义。对于今日新起之秀,由于每个时代的不同,将水墨从时代中脱离出来去探寻方向,再将水墨放回时代中去,未必所有的方法都适用,灵活掌握才是要义,方可传承创新精神。

王申勇《和乐图》153×87cm 绢本 2015年

学院里一代一代的艺术传承也并非独立于社会外,而是融合在社会中。对于艺术的发展革新,尤其是中国水墨的传承,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笔墨当随时代”。对于“时代”一词的理解,石涛是觉得就像诗歌风格转变一样,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色。对应时代的特色也会出现反映不同时代意义的中国水墨作品,水墨作品则成形于艺术家之手,艺术家的成长则依托于美术教育,由此可看,时代特色也反映在美术教育中。艺术家们要想解决面对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去了解身处的时代。这已经不再是书信慢递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这惊人的传播速度某种程度的益处是让人们意识到艺术的价值,但是让人们尤其是艺术家面对更艺术形式、艺术潮流,很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无疑给中国水墨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经历过十年洗礼的艺术家们,在风雨飘摇中找到了自己艺术的灯塔,在传统的海洋中,用时代的指南针,驾驶着创新的方舟继续行驶。

石荣强《鹿苑幽梦》45×97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学院新方阵”中当代工笔画家也与时俱进,这些艺术家就镶嵌在学院艺术教育体系中,是当代中国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块块方砖,在一代一代的传承当中,除了让艺术发展还坚持了传统意识的回归。这些艺术家第一方阵成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是新时期思想解放之后中外艺术交融的旺盛时期。他们的起步阶段正是文革结束之后,伤痕美术逐渐成为主流的阶段。这时的教育不同于封建社会,美术在经历过西方文化融入后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工笔创作重新燃起火苗。但这时人们讨论更多的是关于上山下乡等生活的体验艺术表现的问题,工笔创作还没有走入主流视野来。不过,中国美术界已经明晰了美术还有更加深度的问题等待发现和解决,这也为“学院新方阵”埋下了新的希望。而“新粉本”学术单元的划分,不光是要将视角对着工笔创作,更是以此引发人们对于在学院教育体系中师承关系的重视,继承足可以影响一位艺术家自身艺术语言的发展和形成的效率。这些“新粉本”的艺术家们继承的是对于中国画艺术持续传承与创新的理念,这种教育模式的形成还要归功于每代老师们教学成果的积累和社会文化语境的熏陶。

张猛《徽宗之梦》110×160cm 绢本设色 2015年

新的历史篇章总是新桃换旧符,十年,是一代人艺术历程的周期;十年,又是一代人艺术征程的新起点。正因为经历了年复一年的成长,艺术家们从内到外面对的问题都已然翻新。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如何探寻自己艺术语言的问题,还添增了作为艺术界前辈的责任。从传承到育人,身份的进阶背后是作为艺术家的本质追寻。粉本,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给工笔的发展既设立了目标,也架起了发展的天窗,能不能把天窗打开是每一代艺术家要面对的问题。作为“新粉本”的艺术家,除了秉承传统继续锻造艺术之外,更有身为师长的一份责任加持,也正是因为一代一代艺术家们的恒一和坚守才铸就了学院教育作为今日中国画矩阵的重要支柱。“新粉本”的时代意义增加项是这些人即将承担起的“老师”身份的责任。当艺术家成长到一定阶段,不管是不是他们直接教课还是间接指导,必然会影响到后人,尤其影响到接受学院教育的学生们,如何引导、启迪后人做出极具创新精神又不失传统理念的艺术作品成为了他们艺术课题中的重要一节。“学院新方阵”的艺术家们即将步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孙震生《虫儿系列之一》50×50cm 皮纸矿物色 2011年

长江后浪催前浪,一列列“学院新方阵”追寻艺术理想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而他们追寻的步伐就是踏着当年老师们的脚步而去,在追寻中寻找突破点。这种追寻更倾向于一中“非功利”的寻找,是对传统的一种坚持和持续,撇除繁复的外在因素,只为纯粹水墨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中国画的创新追寻从未止步,寻而不求是一份洒脱和开阔,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在新方阵画家的传承和追寻中走向更广阔的明天。

2018年11月1日于京城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