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当地时间10月25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与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合作举办的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水墨艺术国际巡展”在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水墨人物作品30幅,尽管展览规模不大,但参展艺术家均是活跃在当代中国艺术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关注当代、探寻当代人精神脉动的艺术表达,基本代表了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的创作水平。
开幕式现场
中、斯双方嘉宾按照斯里兰卡传统,点燃吉祥灯为展览祈福
在斯里兰卡当地传统迎宾舞的渲染下,“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水墨艺术国际巡展”拉开了帷幕。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乐利文,中国国家画院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文化处负责人刘东,斯里兰卡高等教育和文化部常务秘书长拉塔纳斯利(J.J.RATHANASIRI)出席并先后致辞。巴西驻斯里兰卡大使馆代办亚历山大(Winston Alexander),以及包括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许钦松、李孝萱、尚可、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中国国家画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张楠在内的百余位中外嘉宾,斯里兰卡当地艺术界人士,孔子学院师生出席了开幕式。
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乐利文致辞
展览能够在斯里兰卡顺利举办,离不开斯里兰卡当地中国文化中心的支持与协调,乐利文首先对展览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其次他形象的将中国国家画院比作中国美术界的“国家队”,认为此次展览无论从艺术家的知名度、作品的艺术水准还是展览的学术性来讲,都是顶尖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斯里兰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近些年与中国在商贸和政治等方面往来频繁,如此一来,文化的交流也不能缺位。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相信此次中国风格国际巡展将对斯里兰卡人民认识中国当代水墨,加深彼此间的友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致辞
我们在世界地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斯里兰卡地处“东西方十字路口”。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斯里兰卡在东西方航线上的重要地位。中国与斯里兰卡虽然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早在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伊始,双方就已经有了各方面的往来,随后晋朝高僧法显、明代郑和等人都曾来到这里,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在与斯里兰卡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张江舟强烈的感受到:“大部分斯里兰卡民众对于中国画的当代形态并不了解,我们这次带来的作品,应该说代表着中国水墨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中国水墨艺术当代创作现状的一种基本体现,我想这将对中国水墨艺术的国际化历程和世界各国更多的了解中国的水墨艺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会让更多的斯里兰卡民众意识到水墨这种古老的艺术形态同样可以作为当代人表达情感、传递观念的重要载体。”
开幕式现场
斯里兰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有重要地位。张江舟随后谈到:“在新中国美术史上,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地位和成就,自不必赘言。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博弈的时代,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更成为讲述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是文化和旅游部主持、中国国家画院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也是近年来有海外艺术家参与其中进行创作的重要美术工程,举中国国家画院五年之力,目前已经到了收尾阶段。在258道创作主题中就有关于斯里兰卡的选题,我们希望借由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加强中、斯两国的友好交往。”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文化处负责人刘东致辞
斯里兰卡虽然很小,但在不到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8处世界文化遗产,这样一个数字不得不让人感叹其文化的厚重与多元。刘东在致辞中谈到:“中国和斯里兰卡都是文明古国,都有很多文化遗存,这两个相隔很远的国家通过丝绸之路最终联系在一起,然而丝绸之路绝不仅仅只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在过去的五年里,有超过80个国家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斯里兰卡是最早支持这一倡议的国家。在这种背景下,此次中国风格展的举办,无疑为促进两个国家在艺术与学术研究上的交流提供了契机。文化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我们在传承自身文化的同时,还应该以更加包容的心态,面对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
斯里兰卡虽为南亚小国,但却有着非常悠久的艺术传统,诸如狮子岩上的岩画艺术等,都昭示着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曾创造过辉煌的艺术,如今,斯里兰卡源源不断的向世界输送了诸如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设计师杰弗里·巴瓦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拉塔纳斯利(J.J.RATHANASIRI)在发言中讲到:“所有本土艺术家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斯里兰卡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母体,不如说是艺术家精神背景的一部分。”除文化交流外,他在发言中还谈到近年来中国与斯里兰卡之间的合作,已经由原先的低技术行业转变为高附加值行业,中国是目前斯里兰卡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中、斯两国已然由之前的贸易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此次展览的作用绝不仅仅限于艺术界的交往,还将进一步带动中、斯两国更加全方位的交流。
展览现场
现代人对斯里兰卡的情愫,大多来自马克·吐温的游记。“除了雪,这里拥有一切。”马克·吐温曾经对斯里兰卡给出了这么高的评价,试问又有谁能抵御它的魅力呢?随团出访的几位中国艺术家代表,在充分领略斯里兰卡魅力的同时,也积极倾听着来自异国的声音,思考着中国画的未来以及对外交流的更多可能性。
通过与众多当地艺术家进行交谈后,许钦松一方面强烈感受到当地民众对于中国绘画的向往与期待,也感受到他们期盼中国能够在经济建设与援助之外,予以他们更多艺术上的指导。另一方面,面对强烈的文化交流诉求,中国水墨这样一种非常传统的艺术,该如何走向国际是我们亟需探讨的问题。许钦松认为:只有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中注入更多的当代性,这样国际交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他说:“此次中国风格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选择参展作品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艺术语言运用的国际性与展品在艺术表达方式上的当代性。诸如张江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当代生命生存方式的思考,这种创作题材的选择无疑拓宽了中国画原本的思想内涵;尚可的作品则广泛运用了西洋绘画中的色彩关系,大胆的在画面中运用粉色系,使得画面闪烁着一种阳光般的灿烂;李孝萱的作品,则广泛吸收了欧洲当代艺术的元素,特别是将未来派、立体主义等元素运用到了水墨画的创作中。总之,这个展览将推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未来中、斯两国在经济往来的基础上,更将通过无国界的艺术语言促进文化的融合。”
斯里兰卡,原名锡兰,在僧伽罗语中意为“乐土”“光明富庶的土地”。锡兰的上空满是浓郁的香料味道,弥漫的香气笼罩在整个古城神殿、寺庙森林之上。斯里兰卡拥有蔚蓝无边的海岸,蕴藏无穷秘密的古城,丰富的自然遗产,以及独特迷人的文化,这些都令李孝萱感到陶醉,“我始终觉得这种风光宜人的背后有其深厚的文化支撑,再者,这里丝毫没有给我带来情感上的距离,这种心理上的‘零距离’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中国水墨艺术虽然始终抱以开放的姿态,但事实上中国画一直以来同国外交流的并不多,这导致近百年来,西方世界逐渐在艺术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使我们拥有深厚文化传统积淀的中国画乃至整个中国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丧失了话语权,我们怎么能够站稳脚跟,怎么能够拥有中国风格,是亟需思考的问题。所以中国国家画院以‘中国风格’海外巡展为基础的一系列海外展览的举办,这样主动走出去的过程,我想将不仅有助于打破当前各民族文化间的隔阂,更有助于中国画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不足,推动日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