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27日,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暨“国别和区域研究国际研讨会”在贵阳举行,来自11个国家(地区)近300位教育官员、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参加。教育部国际司司长许涛主持研讨会开幕式,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做主旨演讲。
在以《创造人类共享知识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的演讲中,刘鸿武院长结合建构非洲学的丰富经历与独特实践,论述了今日建设“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的特殊意义,及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国别区域研究,创造推进人类相互理解的共享知识体系,并以此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等重大问题,受到与会中外嘉宾的充分关注和高度评价。
中国具有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的历史根基和丰富实践。刘鸿武认为,今日中国完全有必要也有基础去建构有特色的中国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一方面,中国和世界处于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世界正迎来全所未有的巨大变局。今天的中国,在经历了百年来的奋斗后,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发展转换与层次提升,即从过去主要是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自身发展转向到倡导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共同发展;从主要通过改革、开放、跟随、学习的追赶型发展,到更多通过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结伴型发展;从主要依赖于资源、技术、人力、资金的旧发展,到更多立足于知识、思想、制度、文化的新发展。在此大背景下,中国需要知识与思想的自主性成长与战略引领,这正是中国能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知识体系的丰富实践基础。
另一方面,刘鸿武院长认为要建构当代中国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积累知识体系,必须系统回顾总结中华学术传统,以中华文明演进的五千年智慧、中国国家治理的三千年思想、中国现代复兴的两百年经验、中国改革发展的四十年探索实践为基础,返本开新,继往开来,着眼于未来百年中华民族与世界发展的相互关系的高度,重新来理解和确认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在新时代的身份、角色和抱负,进而为推进全球治理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国别与区域研究能够创造人类可以共享的知识体系。刘鸿武指出,我们要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有支撑这一命运共同体的可以共建共享的知识体系、思想理念与行动智慧,这需要通过覆盖整个世界的全球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的建设,重新开发和聚焦人类各国各区域各民族的传统知识与现代智慧,通过平等对话和合作研究,把世界东西南北的人类知识、思想、文化链接起来,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创造出超越区域知识与本土知识范畴的真正具有普世性的人类思想与文化。
刘鸿武进一步指出,中国人素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人类普遍性的文明精神与永远规则,人类共享的宇宙空间,而“地利”则是人类在地域上环境上的多样性形成的文化个性与文明特点,具有时空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这就是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基础所在,而“人和”则是通过人类知识交流与思想沟通,在平等对话、相互学习、共享共建的基础上,将不同国别与地域的人类知识体系与思想智慧一步步沟通和链接起来,让地域性国别性的文化知识汇入人类的知识思想的洪流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汇聚成为全世界可以相互理解、沟通共享的知识与思想,形成普世性的人类思想财富。
国别与区域研究需要走“学科、智库、媒体”三位一体的创新建构之路。刘鸿武在报告中指出,要理清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定位及其与传统学科建设的区别与联系。他认为,国别与区域研究是开放型、国际化的学科,需要建构自身的原创性知识体系,近代以来西方全球扩张以后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南方国家包括中国等国家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需求;学科建设要进行知识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必须要突破小圈子自说自话的传统弊病,要适应时代、国家、社会的需求,发挥高校智库的功能;高校的学科要具备智库的功能,要依靠现代媒体的传播手段,使得知识的价值链联通起来。刘鸿武还指出国别与区域研究应遵行“以学科建设为本体、以智库服务为功用、以媒体传播为手段并使三者融会贯通”的建构思路。
报告最后,刘鸿武院长还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十年建设发展经验为例,介绍了非洲研究院从当代中非合作的丰富实践开展“非洲学”学科建设的生动实践。他表示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需要双向建构,相互支撑,我们不仅要在非洲学者的帮助下建构“中国的非洲学”,还要协助非洲国家建构“非洲的中国学”。中非双方应该自主从中非合作的实践中提炼出可以解释和促进中非共同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话语概念。
在第二天的分组讨论上,来自全国各高校和部分亚非国家的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进一步深入的发言交流。非洲研究院科研与国际合作办公室单敏、沈虹也参加了上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