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下午,以“民族旅游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在昆明市圆满闭幕。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创始人/执行主席、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院长吴忠军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吕宛青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基地主任、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院长郑向敏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李忠斌教授,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明庆忠教授,国家文化与旅游部数据中心总统计师唐晓云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山地旅游与民族经济研究院院长龚锐教授,凯里学院旅游学院院长罗永常教授,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院长尹华光教授,延边大学旅游管理系崔哲浩教授,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朱普选教授,北方民族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王凯教授等出席了闭幕式。闭幕式由朱普选教授主持。
闭幕式共包含4项议程,分别是五个分论坛召集人的总结发言、第十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承办单位代表——延边大学崔哲浩教授发言、云南大学吕宛青教授致辞、云南财经大学明庆忠教授致闭幕辞。
在闭幕式的分论坛总结发言环节,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哲俊教授、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凯教授、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院长尹华光教授、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仇学琴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梁旺兵教授分别作为A、B、C、D、E五个分论坛的召集人作了总结汇报。
A会场的主题是“目的地、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共有8位代表作了学术报告。徐哲俊教授在总结汇报中指出,本场报告具有以下特点:(1)年轻教师选题好,研究方法新颖,有两篇定量分析论文;(2)研究主题结合实践,具有创新性,体现了各学校各地区的研究特色;(3)研究视角多元化;(4)研究内容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同时,徐教授对今后的研究也提出了两点建议:注重理论支撑和研究主题的逻辑关系;优化研究方法。
B会场的主题是“乡村旅游、村寨旅游与产业兴旺”,共有9位代表作了学术报告。王凯教授指出,针对乡村旅游、村寨旅游和民族地区旅游,本组与会代表从不同的维度做了很好的探索,其中以乡村旅游作为主题的有2篇,以民族地区旅游作为主题的有3篇,以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主题的有4篇;9篇论文中与扶贫相关的有2篇,实证研究有6篇,还有1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总的来讲,报告整体选题新颖,角度让人耳目一新,方法独特。
C会场的主题是“遗产、旅游开发与文化繁荣”,共有8位代表作了学术报告。尹华光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组研讨具有以下特点:(1)选题精准、新颖,紧紧围绕民族文化、旅游繁荣这几个关键词来选题;(2)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有重大创新;(3)研究内容丰富,都是基于田野调查开展,有针对性;(4)研究成果有创新之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较为陈旧,研究深度仍需提升等。
D会场的主题是“旅游、社区发展与社会治理”,共8位代表作了学术报告。仇学琴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组论文的研究方法涉及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比较研究,还有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跟踪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有文化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民族学理论、营销理论、社会距离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以及情感凝聚力理论等;研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有些论文中的相关概念界定不清晰,论文逻辑性和问卷调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E会场的主题是“体验、行为与民族旅游”、“民族教育”。其中涉及第一个主题的有7篇会议论文,具体包括民族旅游影响感知、民宿发展、村寨旅游、民族形象、旅游行为、旅游扶贫等研究对象。梁旺兵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场报告的研究选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比较新颖,主要以微观实证研究为主。几点不足之处表现为:(1)论文整体深度欠缺;(2)数据收集、效度、信度、指标选取不准确;(3)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最后,梁旺兵教授援引了李忠斌教授提出的民族旅游学科未来十大研究方向共勉,即民族旅游学科理论创新;民族旅游与乡村振兴研究;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及其权益保护;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研究;民族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民族旅游与城镇化协调互促机制研究;城市民族旅游研究;民族旅游与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研究;民族旅游中的产权问题研究;民族旅游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随后,吴忠军教授、吕宛青教授与下一届,即第十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的承办单位代表——延边大学崔哲浩教授交接了中国民族旅游论坛会旗。交接仪式结束后,崔哲浩教授作发言。他首先介绍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延边大学的基本情况,指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鲜族人口占38%,汉族占60%,旅游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具有举办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的基本地域条件。最后,崔教授表示将尽全力办好第十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并热情邀请与会代表赴延边考察、交流。
随后,吕宛青教授发表致辞。吕教授在发言中主要表达了“两个感谢一个期望”。“两个感谢”,一是指感谢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对云南大学的信任,认为论坛的举办对宣传学校、弘扬学校学术气氛具有积极作用;二是指感谢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次论坛的支持、积极参与和付出。“一个期望”则是指期望与会代表能够共同构建出一个民族旅游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吕教授提出这个期望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1)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院校的学者能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研究民族地区发展、边疆地区发展和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问题,这一点奠定了建立民族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基础;(2)顶层设计的变化为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合并为未来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绘制了旅游发展蓝图;(3)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则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最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明庆忠教授发表闭幕致辞。明教授首先对与会代表的到来,对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和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承办本次论坛中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真诚感谢。明庆忠教授指出:(1)“民族旅游与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吸引了全国16个省、4个自治区、2个直辖市的共计160名代表前来参会,涉及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出版社等55家单位,与会代表来源广泛,代表性强;(2)在论坛开幕式结束后,何明教授、田卫民教授、孙九霞教授、郑向敏教授、唐晓云研究员、吴忠军教授的主旨演讲观点分明,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研究积极性,让大家深受启发;五个分论坛的交流讨论也让每位学者受益匪浅,这种热烈讨论促进了民族旅游研究共同体的发展;(3)这次大会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也是一次富有收获的大会,为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对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的发展,也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意义。最后,明教授预祝第十届中国旅游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同时希望民族旅游研究队伍日益壮大,期待中国民族地区旅游业蒸蒸日上。
至此,第九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名参会代表以自身研究专长为切入点,就本次论坛的主题与各项子议题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创新发展与乡村振兴贡献了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