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
泰勒说:“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英国学者英格利斯在《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或许是人类活动和交流过程中“意义的各种声音”。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则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
龙应台先生则指出:“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如果他在会议、教室、电视屏幕的公领域里大谈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对家里的保姆和工人以礼相待吗?……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龙应台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指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习惯、信念等精神气质。文化构成了一个人的基本风貌、基本特质,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个体的特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怀特等哲学家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性的符号体系。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文化其实就是指一个群体、组织在长久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习俗、禁忌、传说、建筑、制度、一切作品……这个群体整体的一切活动,都将是这个方式的某种体现。
那么,什么是学校文化呢?
我们比较认同皮特森(Kent D.Peterson)的观点:“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据此,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神话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各种物质载体和全部的符号体系之中。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其核心是它的教育思想体系、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风尚体系等,或者说是建立在学校哲学思考基础上的学校思想方式和运行体系。
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学校文化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论;不是行为活动,而是产生行为活动的原因;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反映的处世哲学;不是工作状态,而是这种状态所蕴涵的对工作的感情;不是服务态度,而是服务态度中体现的精神境界;不是“学校+文化”,也不是标语口号,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学校的文化,而是学校的精神主宰。总之,学校文化渗透于学校一切活动之中,而又留溢于一切学校活动之外。文化会让一所学校有温度,有光亮。有了文化,学校教育就具备了一种生长和延续的力量,师生的成长就会更加生机盎然。
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学校文化建设都必然能产生预期的、理想的“力量”。不难发现,许多学校在文化建设中都存在着趋同流俗现象,缺乏个性,难以识别和认同,更难以令人向往,自然也就无法在浩瀚的信息流量和激烈的学校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许多学校一谈到办学宗旨就必称“以人为本”,论及办学目标则免不了“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说到培养目标要么是四个“学会××”,要么是“做××××的中国人”,提起校风更是离不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雷同现象也随处可见。虽说这些提法和做法本身并无不好,但试想,在这种千人一面、众口一腔的文化表象下,学校的个性特征如何体现,如何使文化起到感染、震撼和激励师生的效应,又如何使社会大众对你这所学校产生鲜明的印象乃至向往?
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力”不等同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只有它转化为力量时,才能称之为文化力,才能发挥其影响、渗透、教化的价值和功用。
学校文化意谓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流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主要表现为学校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相对于学校文化来说,学校文化力更具有动态性,它往往通过对学校文化的策划、执行、管理、调控、传播等行为而体现。从内部功能看,学校文化力可表现为学校文化对校内成员所产生的认知力、导向力、凝聚力、整合力、推动力、约束力等;从外部功能看,学校文化力又可表现为其文化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识别力、辐射力、感染力甚至征服力等。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文化在校内外的力量体现。
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是学校文化元素对学校及其成员发展的作用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程度,是基于学校文化的一种特定的、个性化的人本力量,强大的学校文化力体现于优秀的学校文化元素在学校的成功运作。
强大的学校文化力是优秀的学校文化在学校的成功体现。一所学校有良好的文化元素,并不等于一定有良好的文化力,也不会必然导致学校文化品位的提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这些目标只有在学校成员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学校文化元素,亦即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力之后才能达成。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创立文化的载体与形式,不在于建设所谓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本身,而在于文化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和效能,在于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力,真正使文化成为展示学校独特形象、凝聚学校成员心志、推动学校创造性发展的巨大能源。
为此,有必要让学校文化得以“绽放”!要创造性地、有效地把相应的文化元素逐渐构成系统的、相对集中的文化力,通过这种不断生成迸发的文化力助推学校的内在发展和外在影响力,凝聚、发现内部力量与智慧,不断优化学校的文化竞争力,培育学校的文化生长力,激活持续的文化创新力。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