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努力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努力打造“沪剧文化品牌”,在新形势下发挥地方政府在繁荣振兴戏曲艺术方面的积极作用。今年7月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文艺交流形式,宣桥镇、大团镇、惠南镇、新场镇、周浦镇、川沙新镇共同策划、举办“余音袅袅东乡调沪韵悠悠故乡情”六镇文艺交流巡演活动。本次活动的宗旨是以文化交流为载体,亮出沪剧文化名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宣桥镇将这段折子戏演绎得淋漓尽致。
沪剧小戏《签约》主要讲述了一位养鸭专业户拒绝拆除河道中的违章鸭棚,最后在他的女儿(一位村级干部河道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开导劝说下,终于积极配合五违、河道整治工作的故事。
美丽乡村,文化先行。大团的桃文化远近闻名。大团既有文化气息又有美丽的乡容乡貌,是真正的新时代的新农村。
《家》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觉新与梅、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风的爱情故事。由于各自的处境与选择不同,他们的爱情故事各有各的结局。觉新,这个封建家庭和礼教制度的受害者,他既清楚封建伦理道德对包括他本人在内的青年一代的残害,又不能不担负起封建家庭的长子责任,逆来顺受,委屈求全,结果却于事无补,徒然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沪剧《被唾弃的人》是一出描写高级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大风大浪的磨练、主人公林老师为国家的命运面临残酷的灾难临危不惧,同左倾势力作斗争的故事!其中“看照片”是精彩的片段、夫妻间的观念、思想分歧而产生的碰撞,从而吸引观众、至今流传成为经典。
《血染姐妹花》是一部描写地下党战斗的大型沪剧,剧中姐妹俩失散多年,为救战友同抢一把钥匙时,通过各自手腕上的两只手镯使情节峰回路转,最终亲姐妹相认。
锣鼓书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的曲艺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新场镇文化服务中心带来的锣鼓书表演唱,讲述的是一对大学生高校毕业后决心回乡务农,招到母亲反对,却一心投入农作物栽培,科技栽培、科学种植,为美丽新农村添砖加瓦,最后结为伴侣的故事。
《甲午海战》是中国话剧作品。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根据电影文学剧本《甲午风云》集体改编,剧本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史实为依据,以黄海海战的始末为中心,展示了北洋水师内部爱国官兵和广大人民反对清王朝对日妥协投降,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沪剧《卖红菱》讲述的是清末民初农村青年范凤英和薛金春相爱,并订有婚约。凤英父母双亡后,叔父逼其嫁给富户张家,又贿通官府诬薛勾引良家妇女,将其发配充军。薛金春刑满后乔装成卖菱人到张家探望凤英,互诉苦衷,并相约在庙会时一起远走高飞的故事。
宣卷是江南传统的民俗民间艺术之一,原为僧人做“佛事”时所哼唱,早在唐宋时期就有记录。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曲艺形式,在晚清时由苏州传入浦东周浦。后发展成为一种说唱形式,且融“说、表、做”为一体,故事情节通俗易懂,因此深受百姓欢迎。
睦邻情深讲述了主人公阿珍退休之后,通过参加各种社区活动、热心帮助邻居等,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丰富阳光的生活状态。
一九四八年春,共产党员江姐告别了山城重庆,冲破封锁,去川北接受新的任务,在途中看到自己丈夫彭政委被敌人杀害。江姐化悲痛为力量,振奋精神,发动群众抗丁抗粮,窃取敌人军火,使革命武装斗争蓬勃发展起来。由于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狱中,她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我军逼近重庆后,江姐和难友们一起,绣好五星红旗,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最后,她带着革命胜利的喜悦,昂首挺胸,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