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贵宾,大家早安吉祥!
此刻,我谨代表广州市佛教协会和广州六榕寺,对朋友们的莅临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空谷做么响——汉俳里的塔影榕荫》新书发表会,这不仅是六榕寺的盛会,也是广州佛教界的一次盛会,更是六榕寺对广州市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的一份特别献礼。
广州市佛教协会和六榕寺的渊源,在我们发表会的开场视频解说词中,以及刚才主持人的表述中,已经多次提及。我们庆祝广州市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就是要回顾历史,珍惜当下,着眼未来。
回首一甲子之前,1958年9月1日至3日,广州市佛教代表大会在六榕寺召开,广州市佛教协会正式成立,广州市佛协的会址就设在六榕寺。六榕寺的觉澄老和尚担任了广州市佛协第一、二届副会长,六榕寺前任住持云峰长老担任了广州市佛协第三、四、五、六届会长。云峰长老担任广州市佛协会长伊始,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是我国落实宗教政策、迎来佛教在华夏中国复兴的关键时期,同时,云峰长老还担任广东省佛协第一、二、三、四届会长,为恢复广东省广州市各大寺庵建设、保护国家文物、培养僧才,弘扬正信,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使省市佛教界在短短十几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今日南粤佛教的辉煌灿烂。
广州市佛教协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与六榕寺息息相关;广州佛教呈现今日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离不开以云峰长老为代表的老一辈大德的无私护教与兴教。展望广州佛教之未来,就是要求我们要牢记住老一辈佛门耆宿的慈悲教诲,学习他们的懿德典范,发菩提心,始终坚持爱国爱教,用般若智慧和精进勇猛去建设和管理寺院,去做各项弘法利生事业。
六榕寺是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刹,它既是庄严的佛教道场,又是文气淋漓的人文胜地。“文禅互动”是六榕寺的一大特点,从六榕寺的开山祖昙裕大师,到近现代的觉澄老和尚、云峰长老,从唐初的王勃、北宋的苏东坡,到当代的沈定庵先生、连登居士,六榕寺佛教思想与人文精神代代相传,慧灯不灭,文脉绵长。
当下,我们举办《空谷做么响》这本新书的发表会,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历代祖师大德和中华文化名人共同为六榕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以及六榕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探索“佛教中国化”的方向,致力于佛教文化和中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互鉴的这个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没有丢失,很好地继承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可以说是更加发扬光大了。
为什么六榕的精神,六榕的传统,能够在今天更加发扬光大呢?首先这得益于传承的力量,受历代祖师和名士高贤的精神感召,六榕寺独有的佛教人文气质吸引了当今许多文化、艺术界的俊才,前来亲近佛法、护持六榕,为六榕的佛教文化事业添砖加瓦。更重要的是,这得益于我们身处一个大时代,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对宗教事务政策给予了更明确清晰的指引。习近平主席对宗教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为六榕精神的克绍阐扬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业务指导,令到六榕寺在新时代下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的种种具体实践,有了支撑,各项弘法利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就是“盛世临、佛法兴”的真实体现。
“教风建设”“寺院管理”“中国阐释”是六榕寺全部工作的“三大法宝”,在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具体指导下,六榕寺一步一个脚印,行健致远——如实行“文明敬香”;如倡导“鲜花供佛”;如创建“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的六榕道场;如寺院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如慈善扶贫济困等等,六榕寺全寺上下从细处着手,默默耕耘,成为省市宗教界规范化管理现场观摩指定场所。去年,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莅临六榕寺时,作了如下的评价:“六榕寺比我想象中要小,不过寺庙不在于大小,里面的管理、内涵,僧人的水平和形象都非常重要。我看了之后,最大的印象就是管理,确实很规范。”王局长的讲话,既是对六榕寺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的表扬,也是对我们再接再厉、精益求精的新期待。
数十年来,六榕寺始终坚持国法与教规的底线思维,始终坚持对佛教阐释的“四符合原则”——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文化特点,符合六榕特色。六榕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充分考量寺院的优势,结合寺院自身的特点,发挥寺院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法活动。
在六榕寺全体常住师父的倡导和支持下,在六榕寺全体员工的全力配合下,六榕寺榕荫菩提志工弘宣组的志工们,在与时具进的道路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如“六榕讲堂”,2017年迄今,共举办30多场公益讲座,约两万多人次前来听讲。讲座的主题均通过精心的选择,导人向善,促进身心康健,帮助人们正确处理生活、家庭的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让人形成通过道德修持实践从而进入到幸福境界的共识。
如六榕寺近年来举办多次佛教文化雅集,逐渐形成“梵音供佛、吉祥绕塔”等具有六榕特色的佛教文化弘法模式,并以此方便法门,引导有缘大众亲近佛法,践行慈悲喜舍之道,在教内、教外均产生了极大的正能量。
如六榕寺坚持十多年如一日,每周一、周二、周三、周五修持读诵《金刚经》共修,周六举行礼拜大悲忏共修法会,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更多的信众得以参与平安健康的佛事活动,全年平安共俢活动约十万信众人次参加,借此引导大众爱国爱教,回向祈愿祖国富强,社会和谐、风调雨顺,人民安乐。
值得一提的是,六榕寺微信公众号和《榕荫之声》公益广播通过长期坚持,已经初步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和特点,积极引导人们爱国爱教、向善尽善,在全国各大寺院的文化传播中具有定位清晰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今天,六榕寺弘宣部志工们最新的成果,就是呈现在大家眼前的《空谷作么响》这本书。这本书凝聚了许许多多六榕寺弘宣志工们的心血和努力,虽然看起来开本不大,但是我知道,从创作、编辑到出版,这些菩提志工们用一年多的时间去打磨,他们一遍一遍地创作,又一遍一遍地推倒重来,就是力图打造一本可以代表六榕风格、六榕标准、六榕高度的精品图书,他们的这种全力以赴、精进勇猛的精神,就是六榕精神。他们努力的过程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鼓劲加油。
《空谷做么响》这本书,是以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定型定规的诗歌体裁——汉俳为载体,配合六榕寺人文景观摄影美图,较为全面地展现六榕寺千年的历史人文纵深和当下的清净庄严。这本书将佛教文化与传统诗词文化及当代摄影艺术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六榕寺佛教阐释的“四符合原则”——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文化特点,符合六榕特色。在这本书正式出版之际,我向这本书的主创团队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要代表六榕寺感谢这一支榕荫菩提志工的弘宣队伍,并希望这些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菩提弘宣志工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未来,六榕佛教文化研究院要成立,六榕佛教文化艺术馆要开馆,六榕寺的各项文教事业将次第开展,我希望这一支日渐打磨成熟的团队能再接再厉,也希望有更多的文化艺术界的才俊参与其中,共襄盛举。
值此,我也衷心地感谢党和政府宗教管理部门,是你们的一如既往,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指导,我们才有如此成绩。今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六榕人必将继承优良传统,革故鼎新,不负时代使命,砥砺前行。
正可谓:
塔影榕荫,千载同光。
佛教文化,历久弥昌。
后辈俊彦,开来继往。
契理契机,力量磅礴。
再次感谢各位朋友的莅临,谢谢大家,至诚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福慧圆满,六时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