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考古·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盛大召开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6-14 11:37:06
2018年6月9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考古·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系列活动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幕。本次活动由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文物局主办,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
 
本次活动开幕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曹波研究员主持,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内容和活动议程。各协办单位领导分别致辞,最后贵州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宝麟讲话。
 
第二阶段为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创产品展示秀。展示者向大家展示了文化衫、手机壳、笔记本、钢笔、书签、充电宝等文创产品。
 
开幕式结束后,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八大互动环节正式开启。包括:历史复印机、古陶重塑、银器打造、笔尖上的文物、古建遗风、文物120、蓝色印记。参与者在签到处领取纪念服装及杂志后,可报名体验其中一个项目,完成后可再参与其他项目。每完成一个项目将在活动纪念证书上盖上参与项目的印章。
 
“历史复印机”是现场最火的项目之一。拓片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墨汁、宣纸等其他工具,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的拷贝出来的一种技术。
 
这次活动选取了遵义市播州区杨辉墓祠出土的瓦当,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师韩东和韩文华负责现场演示并教大家制作文物拓片。拓片纸张选用手工皮纸,本人制作的拓片作品可以带走留恋。拓片的制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根据文物的大小剪裁大小合适的皮纸并平铺在文物上;2、将白芨水用毛刷刷在皮纸上;3、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白芨水;4、用小刷子轻轻拍打皮纸使文物上的图案完全印在皮纸上,让皮纸风干;5、用大小合适的拓包将墨汁按压在皮纸上;6、将皮纸轻轻从文物上撕下来,拓片完成。
 
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都很高,对自己亲手制作的拓很有成就感。能亲手将文物上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提取出来,不但增加了对文物的认识,还增强了保护文物的使命感。(文/朱梅)
 
“笔尖上的文物”项目主要内容就是考古绘图,即将出土器物以线图的形式绘制出来,该项目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国萍及胡霖两位老师负责。活动开始,民众对于这个项目的热情远远没有“文物120”项目的热情来得高涨,但是在两位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民众逐渐对绘图有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三角板、铅笔、测量仪、数显卡钳表等等考古绘图工具被民众愈加熟练的操控着,器物的轮廓在米格纸上变得清晰而完整。党国平老师认为一些民众的作品已经达到了考古简报发表用图的标准。
 
民众对于能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极为开心,纷纷与两位老师及自己的作品合影。(文/韦松恒)
 
文物120即是文物修复,在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后,活动人员就迫不及待地围在修复桌子旁,首先,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文物修复的概念、文物修复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四大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兼容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和可辨识原则。然后以陶瓷修复为例分步介绍整个修复的流程:1.清洗、2.分类、3.粘接、4.补缺。介绍完成,将手套和护目镜发放给大家,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活动开始,参与活动的人员很快从篮子里将要修复的陶瓷片挑选出来,然后进行拼对,粘接,在整个参与活动的人员中,特别是家长与孩子相互配合,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部分文物爱好者表达了作为自愿者参与文物修复的意愿。在活动结束时,相当部分的人员对自己修复的作品表示满意,并与我们的修复师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以后能更多的参与到类似活动中。(文/董州)
 
古陶重塑项目主要包括用牙舟陶制作技艺和黄平泥哨制作技艺重塑出土文物。首先是作品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禄麒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重塑的作品陶豆、陶碗;然后现场展示古陶重塑过程,张老师根据贵安新区出土文物鸡首壶,将壶的鸡头、耳、柄现场捏塑并粘接,并且讲解牙舟陶的制作流程以及烧制工艺;最后现场教学,张老师展示并解说捏塑过程,很快一只羊就捏塑完成,然后他教志愿者一步步捏塑,在他的指导下多数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古陶重塑项目让志愿者们学习了解牙舟陶的相关知识,亲自实践捏塑作品,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借此也向各界宣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文/李奎)
 
黄平泥哨是流行在贵州黄平一带的苗族民间玩具,系黄平县石牛寨苗族泥塑艺人吴国清在传统泥俑、陶俑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小型彩塑泥捏,至今已七十余年历史。制作方法是,先将白泥和好,反复摔打后,根据制作者的艺术构思与丰富想像,手捏成型,再用制哨棒开哨后,置炉窑中烧制。出窑后,用水粉颜料给以彩色纹饰、图案,最后罩以清漆,使之光滑生亮。其题材广泛,有飞鸟走兽、蝶虫蛙鱼、家禽六畜等,最负盛名的泥哨题材为中国民间传统的十二生肖图案。其颜色多是黄与紫、红与绿、黑与白等对比色,色彩丰满,对比强烈。此次文化遗产日活动现场请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平泥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登书老师到现场为参与者讲述黄平泥哨的制作方法及演示上色过程。活动过程中还有几位参与者亲自体验了上色步骤。(文/方芳)
 
“银器打造”是将考古出土文物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还原历史遗物的打造过程。该项目请来了贵州省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老师。活动现场,吴老师展示了自己打制的精美银饰品,包括以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出土金盘为原型打制的银盘,还有众多少数民族首饰。吴水根老师也在民众的包围中,向大家逐一解释着苗银的悠久历史和精湛工艺,民众们感慨于苗族同胞的技艺,也对吴老师展示的仿古银器及民族银饰品充满了兴趣。(文/黄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