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暨第七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高研班开学典礼”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开幕。
中国文联人事部副主任张晓辉,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巡视员陶勤,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书记陈刚,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贵男,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珂,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副主任梅启林,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班主任张曙光,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班主任王海滨等领导和嘉宾,以及中国美协各处室主任、干部、少数民族班学员和新闻媒体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展览处副处长董竟成主持。
张晓辉表示,本次展览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凝聚了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高研班59位学员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当代西部民族地区的深情描绘和对少数民族人文风情的热情讴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而更突出的是它们各具特色,作品形式多样、个性鲜明,展现出学员们良好的创作状态和发展潜力。作为民族文化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的作品在饱含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和热爱的同时,也反映了对家乡自然生态和文化冲击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当代青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习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种自信来源于56个民族文化的强大后盾,这种力量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理想的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激发创作创新的活力。
陶勤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鲜明的地理人文特色,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创作题材的重要源泉,挖掘和培养西部民族地区本土青年美术人才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西部美术事业发展意义重大。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研班以抓创作、出精品为培养原则,每一届学员在学习期间都多次组织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研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七届高研班自4月份开学以来,就组织了中国画、油画两个班的学员深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进行为期14天的采风写生创作,我们每次组织写生都是为了开拓学员们的视野,为大家搜集素材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希望学员的作品中包涵更多的文化交融意味,不失地域特色。采风写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相信学员们在这一年时间里能够拿出好的作品,用精心创作的作品来回报各级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关爱。
第七届高研班共有来自内蒙古、甘肃、新疆等7省区的23名学员。中国画班班长杨收锁来自新疆国画院,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全班同学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4月入学后,大家相互陌生,交流较少。一星期后美协相关老师及专业课老师先后组织全体学员到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芭莎苗寨、黎平县侗寨等地进行写生。写生期间,深入农村,同学们互帮互助非常团结,与名师近距离的交流,听取老师们的教诲,视野比以前更加开阔,审美有所提高,收获比较大,写生和创作的作品比以前更加成熟。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美术工作者,我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扎根人民,不忘初心,把中美协优秀的教学理念带到各自工作的地区,让更多的美术爱好者学习,传递正能量,争做一名优秀的美术家。
据了解,中国美协发起的“西部少数民族美术人才培训发展项目”在中国文联所支持的文艺培训项目中举足轻重,也是投入力量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培训项目。高研班自2011年实施以来,以面向全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民族美术创作和美术事业的基层少数民族文化干部或基层青年美术教师公开招生、培养的方式,成功举办了七届,培养了156名优秀学员。项目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青年优秀美术人才的重要机制,得到了美术界广泛关注和认可,取得了良好效果。8年的成果让主办方深刻认识到重视西部人才、重视基层力量的重要性。
本次展览共展出第五届和第六届36名学员、第七届23名学员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版画作品85件,作品题材广泛、构思新颖、形式多样。其中有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再思考,有体现勇敢、力量、坚韧的少数民族典型形象,有对民族原生态盛大节日的描绘,有对民族风俗中神秘、幻境的营造,也有表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淳朴、深沉和他们的生活智慧及人生哲思。展览富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能感受到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责编: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