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少数民族戏曲文化之《甘露寺》功力深厚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6-11 11:45:46
白族吹吹腔戏就是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出现的,是汉族戏剧流传到白族地区之后形成的一种带有白族特色的戏曲形式,它融合汉族文化和白族地方文化。论者梳理了吹吹腔戏的艺术特征。行当体制方面,吹吹腔戏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舞台陈设方面,吹吹腔表演戏台的形制和功能与中原戏台极为类似。
 
音乐方面,吹吹腔的源头为弋阳腔,所以在曲调韵律方面,自然也体现出一种继承关系。剧目方面,白族吹吹腔分为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两大类。前者是以三国戏和宋朝戏为主,后者则是以反映农民生活的小戏曲为主。表演方面,现代剧目的表演平实、轻松,对汉语、白语的交叉使用较为灵活。新编剧目在音乐方面,大胆地吸收了白族民歌的内容。
 
但是,现代剧目在戏剧结构和唱词的意蕴方面无法超越传统剧目。演出团体方面,白族吹吹腔剧团包括专业剧团和八个业余剧团。从剧团的分布来看,云龙县沘江、澜沧江两岸已经成为吹吹腔艺术当代传承的中心。论者认为大达村是吹吹腔演出历史传统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因此以大达村为田野调查研究个案。受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吹吹腔的演出和接受都面临衰落,学戏者、听戏者都在减少。创作和表演新剧目的人才匮乏,新剧目的美学价值有限。吹吹腔只有变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论者认为,首先要对业余剧团进行培训;其次对吹吹腔的传统艺术特色要予以保留。
 
有学者在《白族吹吹腔戏的历史叙述》一文中指出,作为少数民族戏曲种类之一的白族吹吹腔戏,是中国民族戏曲中独特的一部分。戏曲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和叙事的综合性艺术。只有将单一、零散的吹吹腔戏曲资料置于历史维度中进行综合研究,才能立体地观照到戏曲的各个艺术维度。戏曲是历史的载体之一,通过戏曲,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的艺术史、文化史和社会史。
 
历史的研究视角,在于建构无完整文字记载的白族吹吹腔戏曲史。以文献、文物、口述资料为依据,该学者首先从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两个方面对吹吹腔和白剧的概念进行了辨析,继而将吹吹腔戏的历史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以前;1949-1999;2000-2012。此种观点认为,吹吹腔的演出者、演出环境、演出剧目、演出程式、戏曲音乐,乃至于称谓,皆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化。
 
具体而言,从文本资料、戏曲文物和民间集体记忆来看,吹吹腔戏在第一阶段是在民间比较自由地存在的;第二阶段,受国家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吹吹腔戏一方面在国家话语层面被归入白剧的大一统艺术名目之下,一方面又有原生态的吹吹腔戏在民间流传,此时的吹吹腔戏实际上演化为两种形态;第三阶段,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民间兴起了重构传统吹吹腔戏的热潮。吹吹腔戏三阶段式的发展,表现了此种戏曲的发展、演变和反哺。吹吹腔被解读为历史现象、音乐现象和文化现象。
 
论者试图从吹吹腔戏曲的研究个案中,总结出少数民族戏曲的发展规律:即起源问题上的多源头性和生存景观方面的多重性。正因为少数民族戏曲的发展具有这两种突出的特征,所以研究方法上,要注重历史发展的梳理和综合性方法的使用。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保护和发展吹吹腔艺术,成为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话题。吹吹腔艺术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受到重视。
 
有学者指出,首先要认识保护吹吹腔艺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认识到吹吹腔艺术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可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措施主要是:普查、整理、宣传吹吹腔;建立从区、乡至村的保护区域;提供专项资金加以扶持;文化馆领头建设吹吹腔艺术专业队伍;举办培训班,促进剧团交流;保护老艺人,培养新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