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北京服装学院、敦煌研究院、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联合创办的“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挂牌仪式在北京服装学院举行。
该中心将综合四方在敦煌文化艺术研究教育、文化传承、创新设计、社会传播、大众推广、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汇集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服饰文化研究、艺术设计、传统技艺、传播推广等各方面的人才与资源,深入开展敦煌服饰文化研究、当代创新设计和研发、研究和创新设计成果推广,搭建敦煌服饰文化艺术保护研究、文化传承、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与交流、社会传播、产业化转化等的国际化学术平台。
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天然染色研究中心”同时挂牌,挂牌仪式由北京服装学院副校长贾荣林主持。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中方代表胡新宇,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发起人王胤,北京服装学院马胜杰书记,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中心名誉顾问常沙娜先生,中心
当天下午,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在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二楼圆桌会议室举行。论坛由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王子怡主持,中心名誉顾问常沙娜先生、敦煌研究院赵声良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正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建军、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谢静相继发言,中心主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元风总结讲话。
(讲座提要:在延续一千多年的敦煌石窟艺术中,各个历史时期的彩塑、壁画所表现人物的服装和服饰图案非常丰富精彩,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从北京服装学院成立之初,有很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毕业生陆续进入这里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优良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传统在这里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光大,如今,北京服装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将以敦煌服饰图案为专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创新运用,为弘扬我们引以为豪的敦煌艺术继续贡献力量!)
(讲座提要:唐代佛教的流行,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生活中都离不开佛教。因此,佛教寺院与民众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寺院、石窟最能体现唐代文明的方方面面。在佛教信仰高度发达的时代,寺院是广大民众的文化活动空间、是民众的娱乐场所。寺院活动的公共化,寺院环境的园林化,使寺院成为了民众文化生活的空间、艺术欣赏与交流的空间。不论是法事活动还是岁时节日活动,寺院都会举办各种讲唱、演艺活动,吸引各方信众。当时最优秀的雕塑、绘画、书法都在这个场所展示出来,甚至还可以在寺院中欣赏到宫廷音乐。)
(讲座提要:服饰研究可以有许多视角,例如工艺的、样式的、艺术的、视觉的,等等。作为历史研究者来说,研究服饰史有什么特点呢?从个人研究实践出发,想指出这样几点:第一是重视文献。正史《舆服志》和诗词小说之外,历史研究者特别要重视文献中的两类资料。第二是重视“人”,即重视某种“人”穿上某种服饰后所具有生活的、社会的甚至政治的价值和意义。第三是像研究其他历史问题一样,一定要把服饰问题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中予以考辨和分析。)
(讲座提要:对于敦煌服饰图案与染织工艺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尽可能收集整理特定历史时期文献记载和留存下来的有限实物,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对应研究;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工艺技术的复原性实践研究,对文献、文物的对应性考证研究予以证实。因此,在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研究敦煌服饰图案与相对应的染织工艺的互为中,文献整理、文物分析、实践检验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需要运用“三重证据法”予以互相印证、互相释证。)
(讲座提要:古代少数民族有的早已汉化或融合人到其他民族,即使现存的少数民族,生活风俗和古代亦大不相同,所以研究古代少数民族服饰具有很大难度。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统治过敦煌地区,在这些少数民族营建的洞窟中绘有他们的供养人像,在经变画中也留下了大量这些少数民族人物的衣冠服饰资料,为我们研究这些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