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代表们表示,两高报告洋溢着改革创新的时代气息,体现着司法为民的宗旨意识,对两高报告纷纷表示赞同。代表们围绕司法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司法辅助人员的选拔和任用、加强两院基层基础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许多建议。jjj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广东省委会主委王学成
建议统筹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司法改革的目标在于建立实现司法公正的长效机制。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进程很快,司法责任制已经全面落实,但相关配套如薪酬制度、司法辅助人员配置还不够到位,人事、组织、财政等配套制度没有完全跟进,下一步应统筹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任务,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更多获得感。
建议加强两院队伍建设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必须建设一支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的新时代司法队伍。建议要继续加强新时代法院检察院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继续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全面提升公正司法能力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广州日报记者庄小龙摄
建议下一步司改加快顶层设计
亲历十八大以来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过程,我有两点深刻感受:一是法院工作尤其是一些司法体制改革新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二是司法体制改革给法官带来了改革红利,法官的职业尊荣感、积极性和责任感、紧迫感不断地激发,对司法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信心更足了。
没有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发展就不能实实在在地落地。法官及法官助理、书记员希望最高法院在下一步的司法体制改革中能够加快顶层设计,为法院的干警提供更切合实际讲求实效的综合配套机制,进一步从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要质效。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广州日报记者庄小龙摄
建议将各级铁路法院更名为行政法院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开展铁路法院管辖改革工作的通知》,确定7个省市将大部分甚至全部行政案件并入到铁路法院之中。经过三年多的改革,试点法院均不同程度实现目标,但是同时铁路法院的行政案件占比越来越大,各级铁路法院名不符实。2016年1月,广州铁路运输中院和第一法院开始集中受理广州市行政案件,两级法院一年共受理行政案件12604件,审结11735件。
对此,建议将铁路法院更名为行政法院,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党委和高院对行政法院的人事安排和经费保障进行集中管理,从体制上使行政法院有能力排除市县级政府的行政干预,深化司法改革,更好地协助人民群众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羊城晚报记者汤铭明摄
建议建立“醉驾案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近年来,醉驾型危险驾驶案件持续增长,数量高居各类刑事案件前列,这类案件挤占了大量司法资源,还存在量刑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数量众多的醉驾者被贴上罪犯“标签”后,人生因此受到不小的影响。建议修改刑事诉讼法或进行立法解释,建立“醉驾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同时,建议督促“两高”出台司法解释,规范事实认定,统一量刑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驻万江社会服务实践基地企业社工余雪琴。广州日报记者庄小龙摄
建议出台稳定书记员队伍的激励措施
现在一些地方的聘任制书记员更换较为频繁,法官相当一部分时间精力消耗在培训新的书记员上。法官办案任务越来越重,书记员队伍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官办案效率,建议出台稳定书记员队伍的激励措施。
建议积极引入社工参与解决民事纠纷
社工面对面与老百姓打交道,通民心解民意,在化解民事纠纷案件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建议法院在审理普通民事纠纷过程中引入社工参与,和街道、工会等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推动共同调解,从源头上化解矛盾。
建议加强新类型案件的调研指导
广东是改革前沿、经济大省,也是劳务输入大省,随着新经济形态发展,用工方式不断多元化,很多新类型劳动争议问题随之产生。结合自己的工作,以及群众的反映,建议继续加强劳动争议等新类型案件的调研指导。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许继电器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廖贵平。南方网陈冰青摄
建议加强两院与基层工会和法律志愿者的联动
职工队伍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对劳资纠纷、职工权益、工会集体合同协商等涉及职工权益、劳动保障等案件,如果法官及时进入工会进行案前调解,通过专业性服务化解劳资纠纷,可以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增强基层工会干部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的内在动力。同时,希望加大对职工讨薪、劳动权益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