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6日清晨,我打开手机,看到饶公二女儿饶清芬小姐发来的微信:“韩曦:教授昨晚十二时许睡觉离开我们了。”此刻,我泪如泉涌,几乎不能相信这传来的噩耗。就在两天前,我才同饶公约好8日一起聚会,想不到这竟成诀别。当天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赶到香港饶公家中悼念饶教授,在灵堂的吊唁留言簿上写下“饶公风范,永垂万世”以托哀思。面对遗像中饶公慈祥的笑容,我泪眼朦胧,往事历历在目,回忆触手可及。
饶宗颐先生遗像
饶公独特的生命精神让他早已参透人生精髓:放下、看破,一切随缘,得大自在。由于自小独好释氏书,饶公对佛家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理解透彻,认为世事消长十分平常,深知人之得失之道,“得”是机缘偶合所造成,“失”则理所当然。2011年12月《饶宗颐集》在花城出版社出版,我在书中收入饶公所写的《金字塔外:死与蜜糖》一文,文中他大胆道出Al-Hutuy’a把死看做蜜糖。饶公从埃及《死书》这一本不易读懂的天书中,通过波斯诗人对死的看法,联想到中国人的生死观。他分析,儒家撇开死而不谈,曰:“未知生,焉知死。”而庄子的生死观是一种等生死的生死观,把死看成“生的一条尾巴”而已。死在中国人心里没有重要的地位,可能会造成过于看重现实、只顾眼前的极端可怕的流弊。2008年10月,饶公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参加“陶铸古今——饶宗颐学术艺术展”,我和他同住北京宾馆,在一次喝茶清谈中他提到:“人最忌讳‘死’与‘四’的谐音,不敢面对死的挑战。死在中国人心里至今仍没有位置。这样造成过于看重现实只顾眼前。中国文化的生死观最不懂的是什么是‘死’。连研究死的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人的灵性差别之大就是如此。”老年的他对生命的态度更趋向释家的“无我”和“无常”,正是看淡了生死,而今,饶公心无挂碍安祥自在地驾鹤西游,去安养世界履行“他生愿作写经生”的诺言。
饶公为《饶宗颐学艺记》等系列作品集题签:"精心结撰之作,愈看愈感愧怍”
2012年饶公授权我按清人仇兆鳌评注杜甫诗词的做法,评注他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清晖集》诗词。在饶公诗作中,我发现许多佳句都透出一种对生命精神的独特感悟,最为著名的是“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这是饶公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不磨意”,就是中国人讲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中流”,即在水中央、大潮之中,“自在”则是指独立的精神,以有限的人生在无限之中存在的一种精神,这寥寥十字成为饶公一生的座右铭,成就了20卷巨著《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12本《饶宗颐艺术创作汇集》和12本《饶宗颐书道创作汇集》,这些书的质和量都是厚重的。饶公的学问能博大精深,取决于他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五千年传统的“东方智慧”使他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他一生夙愿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再创辉煌,这一直是饶公想要实现的中国梦。
《选堂诗词评注》系列作品集(共12册)
《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系列作品集(共20卷)
从50年代开始,饶公于英、法、美等地讲学,授道解惑,西方许多著名的汉学家如汪德迈、屈志仁等都是他的学生。自1946年至2004年,饶公在学术研究上就有50项创新,他是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第一人。那时的他早已将中国文化、艺术带到西方世界去,让西方人认识了中国。自1980年饶公在日本东京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后,先后在法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举办过各种画展。最远的一次展览是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我见证了饶公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美术博物馆前立下一条木桩,并为自己书写的“众妙之门”揭幕,该景点现成为饶公将中国文化带向全世界的一个标志。
2009年8月29日,饶公于澳洲塔斯曼尼亚博物美术馆与香港学术馆同仁在“众妙之门”前合影
2017年即使已经百岁高龄的饶公仍没有忘记肩上重任,前往法国巴黎为“莲莲吉庆”荷花书画展的世界巡展揭幕,这是饶公生前最后一次出席的国外展览。从2003年起,我随饶公到过澳大利亚、越南、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到过北京、上海、杭州、敦煌等地,参加过饶公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许多“学、艺”展览,所到之地随处可见他传播中华文化的足迹。
“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展于2017年6月27日在古色古香的巴黎彤阁开幕
饶公独特的生命精神更体现在他的爱国爱乡情怀,晚年的他将自己多年锲而不舍创作的艺术精品捐给国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西泠印社、天一阁、敦煌博物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广东美术馆、广州饶宗颐图书馆、潮州饶宗颐学术馆都是受赠单位。作为饶公的同乡,我最了解他对故乡潮州的一往情深,他在推动潮州市文化建设发展上不遗余力。半个月前,我致电饶公邀请他为家乡题匾,他听后立即应诺,以百岁选堂题写“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公园”十个大字,并于1月16日亲嘱大女儿清绮、二女儿清芬将匾额送到潮州。潮州宋窑文脉在饶公笔下得以绵延传承,此绝笔杰构成为饶公巅峰之作,也是他留给家乡父老乡亲的最后礼物。饶公一直力倡“潮州学”研究,他为潮州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潮州知名度做出重大贡献。经饶公大力倡导,国际“潮州学”研讨会已经先后在香港、汕头、潮州、揭阳、澳门等地举办,随着“潮州学”的影响和研究不断深入,他期望的潮汕文化研究成果,正在变为现实。
2018年1月,潮州市委书记刘小涛等市领导迎接饶宗颐先生墨宝
作为饶公传记《饶宗颐一一东方文化坐标》(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的撰写者,让我最钦佩的是饶公一生“久久为功”的奉献精神,“当捐小我”成为他生命精神的主旋律。2002年饶公第一次书画展拍卖作品收到港币70万元,当听到家乡贫困山区的孩子没有教室上课时,他立即取消了购房的计划,把全部款项捐给潮州归湖镇建小学,自己继续租房居住。多少年来,每当囯家有难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支持祖国。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他是第一个拿着港币20万捐款到香港中联办的人,当他从电视新闻中了解到汶川地震灾情十分严重时,又把他自己的巨幅作品“大爱无疆”捐出,募得港币500万悉数支持灾区;同年8月8日,庆祝饶宗颐教授95寿诞晚会于敦煌博物院举行。宴会进行一半时,我在手机看到甘肃舟曲遭遇泥石流严重灾害,随即贴到饶公的耳边将消息告诉他。饶公立即要求主办方提前结束晚会并当场捐款人民币160万给灾区。为保护敦煌国宝,饶公带头拍卖自己的10幅书画作品,筹得港币1316万元支持敦煌博物馆用于莫高窟的维护。
2008年,饶公将自己巨幅作品“大爱无疆”捐出,募得港币500万悉数支持灾区
多年跟在饶公身边,我知道他做了许许多多利国利民之事,我多次想请媒体进行报道,然而,淡泊名利的他总是对我说:“我所做的是一点小事,不值一提。”桃李不言而成蹊,饶公就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这位“天人争挽留”的泰山北斗,充满童心和蔼的百岁老人,人们会永远缅怀他为社会、为人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饶宗颐大师风范永垂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