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嘉兴12月20日消息(记者陆明明)“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这是1964年4月5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董必武同志,重坊浙江嘉兴南湖时所题诗句。yyy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如今诗中所提到的画舫,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南湖红船,已经成为嘉兴的一道名片,更可谓嘉兴首创精神、奋斗精神的代名词。12月19日,中央媒体“走转改”主题教育采访活动,走进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红船旧址,采访嘉兴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情况。
中共一大所在的南湖红船
中国革命的红船从这里起航
冬日的嘉兴南湖,水面初平,浮光跃金,景色怡人。然而96年前,这里却经历了从惊心动魄到开天辟地的一段历史时刻。
1921年7月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过程中,因受租界巡捕袭扰而被迫转移到革命基础较好且较为安全的浙江嘉兴,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完成了最后的、最重要的议程:审议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这艘画舫被称为“红船”,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和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如今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深刻内涵的“红船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也在这里凝聚、升华,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中央媒体“走转改”采访团听取南湖红船历史讲解
千年文化积淀,汇聚人才力量
嘉兴有着7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文字记载史、1700多年建城史,被学界誉为“江南文化主根”。自古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在《中国百科全书》所载1800位全国名人中,仅嘉兴就占据80余人。
近现代更是涌现出了国学大师沈曾植和王国维、数学家李善兰和陈省身,海派画家蒲华、出版巨擘张元济、翻译家朱生豪、文坛巨匠茅盾、诗人徐志摩、电影奠基人史东山、史学家唐兰、爱国民族人士沈钧儒和褚辅成、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水利专家汪胡桢、铁路专家徐骝良、武侠小说家金庸、高僧李叔同(弘一法师)等一批名人。嘉兴人才遍及各个行业领域,蔚为壮观。
深厚的历史积淀,配合优秀的人才政策,近年来,嘉兴进一步成为人才汇聚的福地。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9.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03万人,高技能人才16.2万人。拥有国家级“千人计划”专家161名,省级“千人计划”专家136名。嘉兴籍“两院”院士51名。人才汇聚,为嘉兴当前乃至未来的发展,储备了大量智力资源,更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续存了丰富的内生动力。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精准医学中心
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嘉兴市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当好接轨上海“桥头堡”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平台、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对接水平。
记者在采访中,参观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作为首家省校共建新型创新载体。研究院立足市场需求,实行企业化管理,首创“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通过发展产学研试验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在生物医药、生态环境、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现代农业、食品安全、分析测试、柔性电子、数字创意等重点领域形成了综合技术支撑能力。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服务于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以浙江省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嘉兴科技城,以“省校(院地)合作示范区、接轨上海先行区、科技改革试验区、成果转化孵化区、信息经济集聚区”为定位,做强科技服务业、主攻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业,并培育了生物医药等大批新兴产业。
以“红船精神”为原点,嘉兴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时期,当好红船“护旗手”,当好“红船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不断创新发展,勇立潮头,成为历史新征程中的排头兵和示范地。
中央媒体“走转改”采访团走进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