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位的争夺就是伴随着腥风血雨。不是篡位,就是逼迫禅让。ttt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但是夺权之后的事情,却并非能像想象中那样顺利,始作俑者也常常面临着意想不到的灾难。
我们可以看看《资治通鉴》中的一个故事,一起来思考其中的内涵和深意。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联络左右羽林卫,力图拥立李显为君。
并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
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这场政变既代表着周武的时代结束,也代表着还政于唐,对于大唐意义重大。
神龙政变中,有五人功不可没,他们分别是:
凤阁侍郎张柬之
鸾台侍郎崔玄暐
左羽林将军敬晖
右羽林将军桓彦范
司刑少卿袁恕己
因为有拥立之功,所以这5人都在李显继位后封王,人称"五王"。
五人让武则天还政于唐,可以说是大唐的再造功臣,自然非同小可。
正在五人意气相互庆祝之时,参与政变的的另一个大臣姚崇,却公然为武则天哭泣。
一时间,意气风发的五人与心有戚戚的姚崇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可谁知仅仅一年后,双份境遇互换。姚崇位极人臣,万人之上。而张柬之五人却纷纷落得惨死的下场。
正是这前后一年的境况互换,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当初姚崇的那场公然哭泣,并称赞其中智慧之高深。
想要读懂姚崇的智慧,我们得先明白神龙政变的前因后果。
自从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高宗李治便登上皇位,由于身体多病,高宗不能临朝,政务多由武则天代为主持,武则天也因此收获了很多亲信。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先后废掉了李贤、李显两位太子,自立成帝。
武则天登基后,改国号为"周",大肆捕杀反对她的人。直接死在她手上的人多达93人,包括亲属23人,唐宗室34人,朝臣36人。
受到株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武则天登基后,宠信张宗昌、张易之两兄弟,甚至想把皇位传给侄子武三思。
幸好狄仁杰冒死进谏,才为大唐王朝留下一线生机。
而太子李显,多年来一直如履薄冰,生怕自己走了两位哥哥的后路,被下放异乡后战战兢兢地远离皇城许多年。
这一幕,更是引发了朝臣们的怒火。
公元705正月,武则天病重,神龙政变爆发,姚崇得知长生殿已经陷落,立刻赶到长生殿赶了个末班车。
《资治通鉴》记载:
俄而姚元之自灵武至,柬之、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
当时张柬之等人正在逼迫武瞾退位,姚崇来了之后站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直到武瞾宣布退位,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他忽然放声大哭,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五公相庆,崇独流涕。
姚崇一哭,张柬之吓了一跳,赶紧过去拉着他小声说:
"今天是什么日子?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你在众人面前这样做,恐怕要大祸临头了!快走!快走!"
没想到姚崇不走,越哭越动情,一边哭一边说:
"我侍奉皇帝多年,现在突然辞别,悲痛之情哪里能抑制得住呢?我追随你们诛杀二张是尽臣子的本分,但今日为旧主哭泣,也是人臣应有的节操,就算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姚崇的话虽然说得挺有情义的,但是武则天已经退位了,也不用卖她这个人情了吧。
但是一年后,人们才发现姚崇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因为五王全部在一年内去世,皆不得善终。
原来李显执政后,将韦皇后置于跟武则天一样的权力位置,并且韦皇后与女儿安乐公主,武三思一起把持朝政。
武三思不仅是武则天的侄子,更是李显的亲家公,武三思的儿子就是娶了安乐公主为妻。
未必避免张柬之等人权力过大,威胁到自己,武三思联合韦皇后一起陷害五人。
张柬之被流放广东,这位已经82岁的老人气愤而死。其余四人则被杀手杀害。
参加神龙政变的朝臣大都遭到了清算,唯独姚崇因为公开怀念武则天,所以不仅没有被陷害,反而被升了官。
《智囊全集》的作者冯梦龙对姚崇这样评价到:
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何也。吁,崇真智矣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姚崇知道武三思还在,将来会进行打击报复没。张柬之等五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被陷害。
姚崇凭借着这样深谋远虑的智慧,成为了神龙政变最大的赢家。
姚崇在唐睿宗、唐玄宗时期先后被得到重用,并且成为唐朝著名的宰相,为"唐朝四大名相"之一。由此可见,想要当宰相不仅要有高超的政治能力,还有聪慧的头脑啊。
以上内容参考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们对纷杂唐朝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纵向了解,因此,我们若想按时间轴来了解历史,应该精读、细读、多读《资治通鉴》。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137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