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17时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六号改(以下简称长六改)运载火箭。此次任务,是长六改运载火箭首飞,也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某新型发射工位首次亮相。
该新型发射工位采用多种自主可控的先进技术和算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智慧发射场系统就是该工位的“超级大脑”。
在“超级大脑”的指挥下,长六改运载火箭发射流程在大屏幕上一览无余准确呈现,发射全程各项工作结果准确报告,指挥口令准确自动执行……
“构建智慧发射场,国内尚属首次,自主研发智慧发射场系统更是首次,在我国航天领域极具开创性。”承担“超级大脑”研制任务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科研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发射场系统涵盖了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和汇聚、分析和处理、交换和共享管理等功能,大幅提高对各类基础信息的使用和综合处理能力。它同时也是发射场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最为重要的抓手。
让发射场从数据化、信息化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变,是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
发射场系统运行复杂而有序,工种配合难度极高、专业种类分项极多、系统融合难度极大。
智慧发射场系统作为新生事物,还要考虑如何构建系统自运行体系,打通各专业软件接口,实现外部信息系统数据无缝接入,实现新增系统设备无限扩展,实现运维、指挥、决策链路无缝融合……每一个细节单拎出来都不简单。
打破传统,犹如逆水行舟。几年时间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科研人员每一步都得拼尽全力——
工程实施采用何种构架是研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决定研制工作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技术部派出了“指挥决策信息支撑能力团队”的核心人员——高级工程师赵文想、工程师郭斯檀。他们编制的工程建设总体方案,提高了智慧发射场系统的数据实时性、对接便捷性和扩展无限性。
航天发射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融合体。为保障火箭测试工作顺利进行、火箭发射圆满成功,地面设施设备需要协同配合工作,需要统一的调度指挥操作。以工程师黄文韬为首的技术攻关团队经过调研设计,采用某先进技术来解决数据融合难题,打通了各孤立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
工程师李斌博士带领的智慧应用场景开发团队,以发射场设计图纸作为基础,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进行还原,在电脑上成功搭建了发射场的物理建筑模型,直观可视化还原内外环境,让坐在室内的火箭发射指控人员可以“身临其境”。
……
几年时间里,这些科研人员宵衣旰食、夙兴夜寐,攻克多道技术难关,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长六改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承担此次发射任务的相关负责人指出,“智慧发射场系统的研发为我国智慧发射场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为后续的发射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看到计算机屏幕上一页页数据在闪过、一个个字符在跳动,长六改运载火箭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承担“超级大脑”研制任务的科研人员紧紧握住了拳头。对他们来说,目标只有一个——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开辟新篇章。(张 强)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