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北部也称“上缅甸”,主要由马圭、曼德勒、实皆等省和钦邦、克耶邦、掸邦、克钦邦等组成。掸邦既是历史上从云南迁徙的华人移民主要的移民地,又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地区,主要由于近年来华人新移民大量涌入。掸邦的主要民族掸族与中国境内傣族、泰国泰族同族,与缅族之间长期存有矛盾。掸邦南部有主张独立的武装力量存在,西部与泰、老交界地带即有名的金三角地区,北部与中国接壤,既是历史上缅甸共产党的根据地,又是缅甸境内果敢族(汉族)主要的聚居地。
缅甸掸邦有四个特区,均由原缅共分化而来。1986年以后至1989年缅共彻底解体,其原属武装统辖地一分为四,成为今天缅甸掸邦的果敢第一特区、佤邦第二特区、克钦第三特区,勐拉第四特区。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人民大批从海路赴缅,缅北则仍为从云南前往缅甸采矿、经商的华侨。
到19世纪末缅甸境内的华侨人数迅速增加,他们从事于各种行业,缅北云南籍华侨多经营宝石与土木业,福建籍多经营米业与外贸,广东籍则以经营木业、酒楼者居多。
19世纪70年代,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部分回民逃难进入边境地区,居住于班弄等地。
1885年,英国侵占了整个缅甸,并把它并入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其后,大规模华人通过海峡殖民地,由海路移民缅甸。清末,缅甸华侨社会基本形成。据统计,1891年旅缅华侨约有37000人,到1911年达到了12万多。
1919年,华侨李忠在缅北南坎地区率二百余众起义抗英。
1920年,滇籍华侨李明清聚众抗英,同缅甸人民一起收复了缅北的许多重镇。二战前云南每年前往掸邦工作的季节性工人约有7、8万人。
1942年2月,中国国民党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组成中国远征军11万人进入缅甸与同日军作战。
1942年5月以后,战局处于极度不利局面,远征军在撤退回国及撤往缅甸过程中损失惨重,部分人员与部队离散,散落于缅北山区。
1947年2月,昂山等人联合各族土司、头人在掸邦东枝附近的彬龙镇举行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彬龙协议》,使边区少数民族与缅族地区在国家统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
1950年,云南解放前,边境地区许多地主阶层出于对阶级斗争的恐惧,将可转移的家产及财富运到缅甸境内“避难”。原国民党第8军和第26军余部溃逃到缅北地区,并以此为根据地进行反共活动,并逐渐占据了萨尔温江以东80%的土地。
1951年开始,国民党残部开始通过大规模武装贩运鸦片来筹集经费,鼓励当地少数民族种植罂粟。
1959年3月,通过的《缅甸宪法修正案》,要求对掸邦和克耶邦进行民主改革,以赎买方式取消封建土司头人的世袭统治特权。同时推行土地国有化政策,并迫使掸邦土司交出警察、司法等方面的权力。
1959年左右,“掸邦约有华侨7至8万人(多数居住在北掸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帮:云南帮人数最多,其中工人及小商人占多数,也有少数大商人;广东帮人数次之,多从事修建事业;福建帮,多经商。"
1961年8月,缅甸政府宣布把佛教定为国教,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使缅甸人民团结起来。但事与愿违,各民族要求自治与独立的呼声愈加高涨。
1961年底,克钦族山官早相兄弟以政府宣布佛教为国教侵犯了克饮族基督徒的信仰自由为借口,组建克钦独立军;提出建立克钦独立国的口号。
1961年和1962年,掸邦和克耶邦的民族上层分别在东枝和仰光召开了两次会议,提出脱离缅甸联邦的要求。
1988年以后,缅甸北部局势逐步趋向稳定,经济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开始成为缅甸政府的重要政策转向。随着90年代初中缅边境贸易的活跃,口岸贸易的兴起,华人因经商、务工等原因从云南大量进入缅甸,形成了缅甸的华人移民新浪潮。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