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位于意大利维罗纳的朱丽叶故居都不缺少游客,世界各地的人们云集于此,追寻宗教一般的永恒爱情,而充满柔情的朱丽叶,早已化作凡间的小爱神受人敬仰。从卡佩洛大街23号的门洞进入,踏着铺满鹅卵石的地面,穿过连接门口和内庭的通道,就能看到一座墙壁斑驳的三层砖楼,这正是传说中的朱丽叶故居。
进入院内,导游的作用便显得多余了。朱丽叶与罗密欧相会的“文学”阳台与安放在院落正中的朱丽叶铜像,将人群自觉地分成两队。一队人等候着排队进入建筑,他们多是情侣,往往羞赧而幸福地牵着彼此的手,踏上抵达二楼的阶梯,在朱丽叶站立过的阳台上定格一张接吻的照片。其他人则自觉地在比常人略高大的朱丽叶雕像前排成一队,待到轮到自己,便无比欢快地走上前去,触碰朱丽叶的右胸。当地有一个传说,说一个人摸了朱丽叶雕像的右胸,就能收获爱情和好运。于是,人们先是到阳台上拍照,随之去铜像摸胸,最后写下许愿爱情的纸条,背后粘上口香糖,把纸条贴在门洞的“朱丽叶墙壁”上。经历了这程式化的步骤之后,所有人都会坚信,朱丽叶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借助凡间爱神的护佑,他们的爱情也会走向永恒。
通过对雕像某一部分的摩擦而获得幸运,这种小迷信在世界各国都能觅得端倪。比如在圣彼得堡,人们相信摸彼得大帝雕像的左手可以求财,右手则能求权;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会在考试前触摸哈佛先生塑像的左脚,保佑科目全过;在加拿大布查特花园,去摸野猪雕像的鼻子,未来的事就会顺风顺水;而纽约华尔街金牛的睾丸,早就被追求金融牛市的人们摸得锃光瓦亮了……每个地方的人都有一些这样那样让生活变得有趣的习俗,如果动辄把这些“小节目”上升到人品层面,便会显得无趣。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朱丽叶的曼妙形象,她的雕像依靠着青藤与古墙,仿佛在向天空献歌,也将我们对于女神的所有想象聚拢在一起,逐渐清晰可观──她的身材修长,头发高绾,眼神清澈,清气含芳,左手微倾颈间,右指舒缓提裙。拜倒在她的面前,如果没有罗密欧般的炽烈激情,便应当自惭形秽。日积月累的触碰,早已使朱丽叶的右胸铜光闪亮,她从不回应人们对她的特殊“问候”,而是悄然替众人珍藏着属于他们各自的爱情诺言。将爱情视为宗教的人,会把触碰朱丽叶的右胸看作一次庄严的仪式,凡人向爱神吐露心迹,祈求情感达成永恒。的确,人需要通过特殊的形式与艺术品进行交流,方能体察到美,更通俗地讲,我们总要给自己的手欠找一个温暖无害的理由。
源于莎翁剧作的巨大影响力,后世的“粉丝”们源源不断地涌入维罗纳,期待到朱丽叶的阳台下膜拜,这里面还包括了海涅、狄更斯等文豪。于是,一座历史上属于卡普莱特家族的房屋,便幸运地被“认为”是朱丽叶的家。不过根据考证,这座卡普莱特房宅虽然建于14世纪,但它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个叫卡佩莱蒂的外来家族,两个家族的名称拼写起来有些相似,后人有很大可能是搞混了。然而,莎翁在全剧开场之前写的第一句话就是“故事发生在如诗如画的维罗纳”,这座城市太需要一座真实的属于朱丽叶的家了,人们便将错就错,把文学中虚构的地点逐步推衍为真实的故居,甚至按照剧本的描绘,为这座本无阳台的老宅加装上了“朱丽叶阳台”。是现实孕育了文学,还是文学重构了现实呢?
游客们不会顾及这么多,他们千辛万苦地来到意大利,就是为了收集所有文学的符号,享受穿透在虚拟与现实中的快意,即使景致失真,他们也乐此不疲。很多人甚至“打听”到罗密欧的住所,这里也真有一个旅游部门认证的、在历史上属于蒙泰基家族的“罗密欧故居”。在这座宅院的院门右手边,雕刻着朱丽叶的呼唤:“我的罗密欧,你在哪里?”据说房主对上门探奇的游客心烦不已,于是特意在朱丽叶的话下面加上一句自己的台词:“罗密欧确实已经不在这里了。”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20-04-09/12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