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70岁摄影师“付叔”:镜头记录抗疫等“春来”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3-10 18:39:10

 70岁的摄影师付春来个头不高,常年理着小平头,但身材健壮、精力充沛、谈吐时髦,所以熟识的朋友喊他“付叔”。ttt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付叔”10日接通记者电话时一算,距他“逆行”抵达武汉正好“满月”。2月9日下午,从接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同事的微信说“可能准备派你去武汉”到出发,他只用了3个多小时准备。连夜从北京驱车向南,翌日一早进入武汉城区,最初印象是“黑洞洞阴森森,让人不寒而栗,连路都找不着”。
对于武汉,付春来并不陌生。他在武汉大学学的摄影,对这座江城很有感情。他主动请缨奔赴前线,未尝不是因着这个情结。对于灾难,付春来也不陌生。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玉树、雅安、鲁甸,他作为志愿者都去过,一年里出差在外近300天,黝黑肤色是常年风餐露宿的写照。
但这次不同,饶是见惯生死的“付叔”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时刻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萦绕于心,这滋味不好受。何况他很明白,本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自己可谓是“易感人群中的易感人群”。也难怪当他向亲朋好友通报行程时,所有人一致反对,有人责问他“你以为你18岁吗”,有人哭得他心里更没了底。
“爱咋咋地。”东北人付春来用这句方言表明了他的态度。这也支撑着他在前方一个月内累计拍下了两万余张照片。
3月10日,也就是驻汉“满月”这日,付春来给自己制定的拍摄计划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一是联系防疫消毒杀菌志愿服务队,拍摄消杀病毒过程。这日,武汉所有方舱医院都将“休舱”,消杀人员得去“打扫战场”。其二是继续完成他的“摆渡生命”专题,也就是跟拍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转运车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向湖北支援了300余辆负压救护车,还从北京、上海、青海、内蒙古、云南、吉林6省(区、市)征召65名志愿者组成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转运车队。队员承担了定点医院间或医院内部患者转运的工作,故而被称为生命的“摆渡人”。
拍摄日程满满当当,是付春来过去一个月的工作常态。其间最密集的一天是这样安排的:8时开始为来自青海、内蒙古、吉林、云南的队员拍肖像照,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甚至平时看不见面孔的英雄”;9时许跟队拍摄转运,一干就是5个多小时;傍晚,参与将199名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第五医院转运至火神山医院的“大行动”,结果“赶上下雨,夜里一两点才回到驻地”。
最危险的一刻发生在他抵达武汉不久。彼时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物资奇缺,那夜风雪交加,他戴着几乎“四面漏风”的口罩,举着长焦镜头,距离被转运的插管病人也就3米左右。他甚至听得到病人被病痛折磨而发出的呻吟。当这组照片发回北京,领导吼着批评他“简直不要命”,命令他有了防护服才能随队行动。他又恼火又委屈,因为“时间不等人”。
好在,物资保障很快跟上来了,他也能分到防护服。最初他笨手笨脚,至少要花40多分钟才能穿戴完毕,如今“十多分钟搞定”。虽然每每穿脱防护服都让他精疲力尽,但他挺自豪。他把微信头像和朋友圈封面都换成穿着防护服的自拍照。
围绕防护服还有一个“保留节目”:穿着时,别人以为他50多岁;脱下了,人家猜他60多岁。最后揭晓正确年龄时,“啊?!”他在电话里模仿那声惊叹,然后大笑。
付春来说,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他的职责就是在能接触到的范围内如实记录战“疫”点滴。在他的镜头里,有风雪夜转运重症患者的艰辛,有队员陪伴患者趁着转运间隙晒太阳的温馨,有队员在连续七八个小时工作的间隙就地小憩,还有职业理发师来到驻地给大家义务理发。他默默观察着,援鄂救援物资储存分发逐渐井井有条,许多红十字人在争议声中做好应做的事。
作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付春来还格外讲求照片美感。在武汉,每日乘车跨桥渡江,桥索之于他像是等待奏响凯旋曲的“琴弦”。野鸭凫水,新芽初绽,他用镜头捕捉着春天的脚步。
如今战役尚未结束,他归期未定,常用的降压药、降糖药眼看又要“弹尽粮绝”。他说,上回跑了6家医院才凑足半个月用量,这两天还得抽空抓紧备货。好在大后方不时给他发来解压“良药”:小外孙的视频。也只有与家人报平安时,他暂时回归年龄享天伦之乐。但转身举起相机,“付叔”才不“服输”,他等着拍到人们战胜病毒时。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20-03-10/120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