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1月13日电题:(新春走基层)壤塘非遗传习所:藏区民间传统艺术焕新颜uuu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清晨的阳光从四川阿坝州壤塘县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的玻璃窗倾泻进屋,为室内整齐摆放的藏陶制品镀上一层暖暖的金色。制陶室内,22岁的藏族小伙索朗崩手持一把小刀,一钩一划中,一朵古朴的雪莲跃然于藏陶制成的酥油茶壶上。
壤塘县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19项。和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其余80多名同学一样,索朗崩来自一个壤塘普通农牧民家庭。经过拉坯、修坯、烧制以及电子商务、藏汉文书法、基础绘画的学习,索朗崩已成为壤塘县首批“90后”藏陶非遗传承人,作品远销日本、美国。
“刚刚学制陶时我什么都不会,不是拉不成型就是到处掉陶泥,三个月后才做成了第一件比较像样的作品。”指着堆砌学员废弃藏陶制品的陶盆,索朗崩说,壤巴拉藏陶的陶土取自陶艺传习所后山,用青稞染成黑色,学员初学阶段每天需要制陶超过8个小时,直到可以“信手拈来”。
制陶室的陈列柜上摆放着“慢、明、定、乐”四个大字,这是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所长求旺为学员们留下的藏陶制作“秘诀”。索朗崩介绍,“慢”是指制陶不能求快,“明”要求学员真正明白自己的作品,“定”意味心不能浮躁,“乐”则是希望大家从制作藏陶中寻找到真正的快乐。
“但我们现在也有烦恼,就是如何让有千年历史的藏陶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创新。”索朗崩介绍,他所雕刻的花纹正是在壤塘非遗传习所深圳基地习得,今年冬天,不少藏陶老师、学员在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的资助下前往日本、江西景德镇、西安等地与外地陶艺师交流、学习,或许能寻找到这个“答案”。
近年来,壤塘对散落民间的优秀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成立藏戏、藏药、梵音古乐、唐卡、石刻等非遗传习所47个,许多逐渐被遗忘的民间艺术,重新回到农牧民身边,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藏香制作传习所,藏族女孩麦莫正认真看着老师用开孔牦牛角挤制传统藏香。“职高毕业后我原本可以当老师,但是我还是回到家乡学习藏香,因为我喜欢家乡的花。”麦莫介绍,藏香会用到高原杜鹃花、藏红花、雪莲花等几十种鲜花、药材,每到鲜花盛开的季节,都会有一两百个女孩一同采集鲜花、药材。最近大家还开发了藏香的衍生品香包、挂件等,即将在壤塘县集中展示销售非遗产品的“非遗超市”售卖。
深冬不是藏茶的制作时节,但还未走近色玛藏茶非遗传习所,就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是附近三个乡的学生放寒假后,在该传习所的老师和返乡大学生帮助下,免费学习汉文、藏文、英语和民间传统艺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环境,色玛藏茶非遗传习所正在修建的房屋还停止了施工。
“房子不重要,学习才重要,没有文化房子修得再好也没用。”藏茶非遗传承人、色玛藏茶非遗传习所所长俄灯说,虽然该传习所许多房屋还是板房,但大家决定为正在学习的350多名学生提供免费的场地、午饭和书本,因为他们是这片土地的未来。
目前壤塘有18个非遗项目在上海、深圳等地成立传习基地,并与故宫博物院签订唐卡复制研发合同。“传承民间传统艺术,就是传承一笔笔闪耀的宝藏与财富。”壤塘县委副书记达尔吉介绍,全县已有3000余名农牧民从事非遗文化保护传承,通过学习民间技艺,制作文化产品,拓宽增收门路,让文化不仅“富”藏区民众的脑瓜子,更“富”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