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老人徐耀清摆摊卖豆腐脑33年,七八年来,他的豆腐脑定价“一块钱”,从未涨过价。这个故事经过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刊载后,在网络空间反响热烈。有网友留言,这是个到武汉一定要去打卡的地方,也有人说,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往往有这样一个小摊子。iii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然而,这不是一个关于城市的故事。它发生在城市,在城市中被发掘,也是城市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它不由城市派生。城市以效率为特征,这个故事不关乎效率,它甚至也不是摊贩的故事,摊贩原生态展示了它,但不派生它。
它是一个关于内心的故事。
一元钱一碗豆腐脑,以当下的物价水平,至少从新闻中,我算不出这个价格的成本和利润率,但从网友价格比对中,至少这是一个不赚钱的价格。为什么起早贪黑,要做不赚钱的小生意,徐耀清有自己的执拗,这个执拗未必他自己说得清楚,但是他感觉得到,经过传播,亿万网友也感觉到了。
近些年关于机器人的讨论很多。有人说,机器人能干什么,能干到什么水平,能取代人到什么程度……目前是人类的见识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
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如果人本身就是各种经验的集合,那么机器人明显可以集合得更好。人脑比不过算法,毋庸置疑。分捡快递,机器人不会累;卖早餐端盘子,机器人会永远微笑;写文章做科研,机器大脑绝不会出错。事实证明,下一盘围棋,全世界最顶尖的高手也只能认输。不久前,一首机器人写的诗歌在网络流传,打破了机器人不能搞艺术的论断。如果算法无穷大,那么机器人能干的活儿,远比人类想象的要多得多。
换句话说,跟机器人比计算,比效率,人类未必有胜算。
但是,如果比低效呢?比如,换个机器人老爷爷,到广埠屯去卖豆腐脑,它会卖多少钱一碗?
当然它可以设定或被设定为一元钱一碗,但这种设定一定有理由。也许是利润原则,也许是惠民原则,也许是福利原则,也许是其他,总之会有一种理由,让它有一个预先设定。一种行为,由后果收益来倒推,这在哲学史上被称为“功利主义道德观”。这毫不奇怪,机器人本身,就是功利的产物。
但卖豆腐脑的老爷爷,为什么要卖一块钱一碗,我想他也说不清。说不清,但人们懂,天南海北的网友,一看就懂,会点赞,会感动,会共鸣。这“一块钱”,是对平凡人生的核算,是对人生态度的标价,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密码,我猜机器人暂时还get不到。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19-11-20/10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