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最终也没能被攻克,但它再也不属于匈奴人了!DDD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虽说俘虏了一些人口牲畜,但本次奇袭的目标并没有达成,两万鲜卑精锐可谓是无功而返。
然而当拓跋焘带着一丝的遗憾退回平城后,却突然收到了前线传来的好消息,怪哉,主力部队都已经退回来了,哪来的好消息呢?还记得之前拓跋焘派去攻克关中的大军吗,这支军队本来只是为了牵制胡夏国的兵力,掩护拓跋焘主力奇袭的成功,当然如果能够占领关中一些土地那是最好不过的。
只是拓跋焘没想到这支军队的进展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胡夏国的关中是从刘裕手中夺来的,而刘裕又是趁着后秦内乱拿下的关中,在这之前这片区域又属于前秦,而这一切全都发生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如此短的时间内,关中多次反复易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这片地区的归属力不足,谁都可以对关中发起进攻,前提是只要实力够。
一、关中不容有失
胡夏虽然经营着关中,但胡夏的官员深知这种统治是没有根的,当关中的匈奴守军发现鲜卑大军日益逼近的现实后,守将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弃城而逃,于是弘农、潼关等军事要地不战而降,全部落入北魏手中。北魏司空奚斤在如此巨大的胜利下,大受鼓舞,率领大军逼近长安,长安是胡夏在关中最重要的地点,胡夏在此地是重兵布防,又是古都,因而城宽墙高,想要拿下并不容易。
但什么叫"摧枯拉朽",北魏大军在关中的神速进展吓坏了胡夏国的守将们,其中就包括蒲坂(今山西永济市)的守将赫连乙升,当然赫连乙升还算有点操守,没直接弃城逃跑,他立刻派遣使者去统万城请示皇帝赫连昌该怎么办,也是倒霉催的,使者到达统万的时候正巧遇到拓跋焘的大军包围统万城,使者根本进不了城,只能登上城外的山坡远眺一下统万城的状况,你说看就看吧,这个使者看到威武的鲜卑大军,就认定统万城已经失守了。
连滚带爬回去告诉赫连乙升,赫连乙升听到使者添油加醋的这么一番说法,那还等啥呀,跑吧。跑就跑吧,但是这个赫连乙升好死不死跑到了长安,当时镇守长安的是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助兴,赫连助兴一开始还拿出一副"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架势,看到赫连乙升就感到很奇怪,问他"你不在蒲坂守着,跑到长安来干什么呀?"赫连乙升连忙说,还守什么守啊,你还不知道吗,统万城已经丢了,潼关也丢了,咱们偌大个大夏国就剩长安这么一座孤城了,还守得住吗,不如咱们准备准备跑吧,二人就这样收集部队,放弃长安,一路狂奔逃往安定(今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奚斤率领大军顺势进驻长安。
《魏书·奚斤传》:昌弟助兴,先守长安,乙升至,复与助兴弃长安,西走安定,斤又西据长安。于是秦雍氐羌皆来归附。
等他们逃到安定,才得知原来统万城固若金汤,赫连昌得知这两个饭桶打都没打,就把长安送给了鲜卑人,气的暴跳如雷。胡夏国本来地盘就不算特别大,如果丢掉富庶(相对胡夏其他地区来说)的关中地区,用不了多久,匈奴人还得回漠北放羊去,所以统万城之围刚解,赫连昌就连忙派遣自己的五弟赫连定点起大军直扑长安,赫连定驻扎在长安郊外与北魏司空奚斤对峙,与此同时赫连昌又征发其他地方的部队前去增援赫连定。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魏奚斤与夏平原公定相持于长安。
二、时机已到
既然胡夏国的大军云集到了长安,拓跋焘又看到了机会,仅仅离第一次退兵不过数月,北魏始光四年(427年)拓跋焘再次御驾亲征。这一次拓跋焘带来了十万大军,一定要拿下统万城。十万大军分成四队:征西将军贺多罗领骑兵三千先头侦查;拓跋焘亲率三万精锐为前锋;常山王拓跋素领步兵三万为后援;将军优真领步兵三万部运送攻城器械、粮草,负责后勤保障。
前秦苻坚曾征发百万大军攻打东晋,但由于军队太多,当苻坚的前锋到达淝水的时候,后军连长安都还没到。军队众多,行军就缓慢,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对拓跋焘来说亦然,当这位年轻的皇帝率领三万轻骑渡过黄河的时候,优真运送的攻城器械还不知道在哪呢。
拓跋焘
于是拓跋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等后续部队了,直接带着手下这三万人直插统万。这听起来很像苻坚当年在淝水之战前的感觉,群臣当然要劝谏了"统万城坚固异常,如果没有攻城武器,光凭骑兵不是短时间可以拿下的,到时候恐怕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还是再等等吧。"
拓跋焘明白这个道理,但他更知道什么叫兵贵神速,他对大臣解释道"用兵的计策,攻城是下策,不得已才用这一方法。如果我们带着大批的家伙和军队前去攻城,敌人必定会死守,那时候才会是持久战,并且他们派往关中的军队也会赶回来驰援,到时候就真是腹背受敌了。现在我以轻骑突进到统万城下,匈奴人看到只有骑兵没有重武器,自然就会懈怠下来,我再用羸弱之师引他们出战,趁机歼灭其主力,拿下统万城还不是易如反掌。"
《魏书·列传第八十三·胡夏》:世祖曰:"夫用兵之术,攻城最下,不得已而用之。如其攻具一时俱往,贼必惧而坚守,若攻不时拔,则食尽兵疲,外无所掠,非上策也。朕以轻骑至其城下,彼先闻有步军而徒见骑至,必当心闲,朕且羸师以诱之,若得一战,擒之必矣。所以然者,军士去家二千里,复有黄河之难,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以是决战则有余,攻城则不足。"遂行。次于黑水,分军伏于深谷,而以少众至其城下。
没错,谁说要拿下统万城就一定攻克这座城堡的,如果统万城的守军全都被消灭了,这座天下第一坚城不就不攻自破了嘛!
三、匈奴人出来受死吧
拓跋焘来到统万城下,在周围设下伏兵,又派出一万骑兵装作师老兵疲的样子,想要引诱匈奴人出城迎战。然而拓跋焘高估了赫连昌的血性,经过上次的围城事件,赫连昌意识到统万城的坚固,看来只要龟缩在城里,时间一久,鲜卑人自然就会撤走的。没错,管你拓跋焘是想诱敌深入还是城外决战,赫连昌根本不想打。
与此同时赫连昌还下令在长安与魏军对峙的赫连定回师援救,不过此时的赫连定正与北魏胶着不下,脱不开身,于是回信赫连昌道:"统万城坚固高峻,不是鲜卑人短时间可以攻克的,等我拿下长安,活捉了奚斤等人,再回师,咱们内外夹击一定能大败北魏。"赫连昌觉得有道理,于是专心守城。
这下子可就急坏拓跋焘了,战事拖得越久,对他越不利,因此他必须竭尽所能的让匈奴人相信,此时的北魏军队真的很虚弱,只要他们走出统万城,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几天之后,有一名北魏逃兵逃到了匈奴人的阵营,向赫连昌痛述拓跋焘的残暴不仁,自己攻不下统万城就拿士兵撒气,士兵稍有过错,就是一顿毒打,实在受不了了,这才来赫连昌这边弃暗投明。并且这个逃亡过来的士兵还带来一个惊天秘密——拓跋焘那边已经断粮了,士兵只能吃野菜为生。士兵告诉赫连昌如果这个时候出城与鲜卑军队交战,必定能活捉拓跋焘。
"假的!"这是赫连昌心里的第一个反应,派个小兵前来诈降,就想将我匈奴大军全都诓出城去,拓跋焘还是太年轻了,这种小伎俩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赫连昌也算见多识广,怎么能被这等鬼蜮伎俩所骗。只是第二天,又有逃兵投奔,报告拓跋焘已经断粮了,第三天,第四天等等,很多天下来一直如此,这让赫连昌的心里有些动摇。
接着又一个消息传到赫连昌耳朵里,鲜卑人的大军在城外四处掠夺百姓的粮食。难道鲜卑人真的没有粮食了?
《魏书·列传第八十三·胡夏》:世祖恶之,退军城北,示昌以弱。遣永昌王健及娥清等分骑五千,西掠居民。会军士负罪,亡入昌城,言官军粮尽,士卒食菜,辎重在后,步兵未至,击之为便。
出城决战能赢吗,好像不一定。固守城池会等到援军解围吗,好像也不一定。选择的机会放在了赫连昌的眼前。赫连昌啊,赫连昌你这是怎么了,当年匈奴人桀骜不驯的骨气呢,当年斩杀赫连璝的谋略呢,如今怎么变得如此畏敌如虎。尽管还是很害怕,但赫连昌最终还是决定赌一次,大不了败了就像上次那样退回统万城,继续固守吧。
当时统万城中尚有步骑三万,赫连昌倾巢而出,面对匈奴人的殊死一搏,北魏司徒长孙翰等人认为应该暂避其锋芒,等敌人的士气下降了再反攻。拓跋焘听完摇了摇头笑着说:"我们又是纵兵抢劫,又是派人诈降,为的不就是将匈奴人引出来,如今他们出来了,我们哪有不应战的道理,况且匈奴人作战勇猛,难道我鲜卑人就不是马背上长大的?无需多言,出战吧。"
然而一开始战争的天平似乎倒向了匈奴人一方,战争刚一开始就狂风大作,并且不巧的是夹着这灰尘的大风吹向了北魏一方,霎时间北魏的士兵都睁不开眼。这种情况下宦官赵倪奉劝拓跋焘鸣金收兵,改日再战。就在拓跋焘心生犹豫之际,崔浩站出来呵斥了赵倪奉,认为他此举是动摇军心,现在两军激战正酣,哪能就此撤退,只要一退,这士气可就散了。
拓跋焘听到崔浩这么一讲,觉得对啊,士气怎么能输,于是亲自带队冲锋,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人久攻不胜,士气就慢慢衰竭了,匈奴大军渐渐有溃散的迹象。这时拓跋焘指挥大军又接连杀掉夏国尚书斛黎等官员,终于匈奴人撑不住了,全线崩溃,本来赫连昌想的是如果打不赢就回城固守,但没想到匈奴大军败的太惨了,一波一波残兵向统万城撤退,后面北魏追兵又急,根本不给他逃回统万城的机会,就这样来不及入城的赫连昌想到保命要紧,带着残余人马连夜逃奔上邽(即今甘肃天水)。
统万城遗址
皇帝都跑了,群龙无首的统万城只剩下投降这一条路了,鲜卑大军就此涌入城中。这种赫连勃勃耗尽一生心血建立起来的坚城确实不是浪得虚名,即使到了最后一刻,如果不是赫连昌跑了,拓跋焘依然难以攻下它。不过现在拓跋焘已经是这座城的主人了,拓跋焘巡视统万城,感叹道:"蕞尔小国,而用民如此,虽欲不亡,其中得乎?"
而另一方面,失去了老巢的赫连昌又该何去何从呢?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138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