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曹魏在司马昭执政时期灭蜀汉,司马昭病逝后,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西晋,对于西晋来说,灭吴堪称国家第一件大事,可是在司马昭时期就定下了灭蜀汉后准备三年便伐吴的计划,而司马炎继位后,在269年就着手灭吴,可是一直到279年,也就是10年后西晋才开始大举伐吴,这是为何呢?TTT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其实这也是时局遏制了西晋快速灭东吴的计划,在司马昭时期以及西晋时期,都在实行着安抚蜀地的策略,司马炎更是在蜀汉已经灭亡多年后,恩养刘禅及诸葛亮等人的后人,为的就是稳住蜀地,避免自己投入重兵集团南下灭吴之时,蜀地再度生乱,毕竟钟会造反事件对于司马氏来说可是很在意的。
同时西晋作为疆域广阔,已经实现统一北方的国家,西晋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东吴,在司马炎称帝后,西晋的边疆问题也是不稳定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秃发树机能。
他是河西鲜卑人,西晋泰始六年(270年)发起反抗,因为当时河西、陇西之地发生大旱,而镇守边疆的晋将胡烈,采取了高压策略,直接导致民变,秃发树机能趁机剧中反叛,这场边境的战乱持续了9年之久,一直到西晋已经发动对东吴的军事行动后,才彻底被扑灭。
而这也就导致了,在伐吴的问题上,西晋朝中大臣,大多数的观点是不支持。
《晋书.王濬传》时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疏曰……
《晋书.贾充传》充虑大功不捷,表陈「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并之戍,天下劳扰,年谷不登,兴军致讨,惧非其时。又臣老迈,非所。」
可以大致分为,在朝重臣大多数是不支持伐吴的,而各地前线的将领是极力鼓舞司马炎伐吴决心的,可以说双方都有各自的考量。
以王濬为例,他被司马炎任命,到蜀地去训练水师,加之他对东吴掌握的信息比较充分,知道东吴内的问题,而且就单纯的军事角度来说,西晋的确存在一举击溃东吴的机会。
但问题是,贾充等重臣考虑的是求稳,可以说在司马炎继位后,要考虑的不是快速灭吴,而是让西晋走上正轨,避免内部生乱,要知道,司马炎并不是司马昭中意的接班人,司马昭临死前是想让司马攸继位的。
所以贾充等人考虑的是,如果西晋大举伐吴是不能输的,曾经曹魏多次讨伐东吴,一代枭雄曹操也没能实现一统江东,那么晋军就有必胜的把握吗?而且西晋灭吴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王濬虽然多年来在蜀地训练水师,但是训练出来的西晋水师能否和东吴赖以立国的精锐水师相抗,谁也不知道。
那么万一西晋大举伐吴战败了怎么办?西晋主力部队遭遇重创了怎么办?蜀地会不会割据自立,边患问题会不会再起,西晋其他宗室有没有将司马炎从皇位上踢下去的想法?
这些都是贾充等人要考虑的,与其派兵征讨,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东吴自败,时间是站在西晋一方的,时间拖的越久,局势就对西晋越有利。
而且在另外一个战场上,西晋也并未战胜东吴,也就是在交州战场上。
西晋曾通过益州、南中派杨稷等领兵到交州,但是最终被吴军所击溃,“禽杀晋所置守将,九真、日南皆还属”,东吴重新获得了对及交州的控制权,可见东吴军并没有到被西晋轻松击败的地步。
种种原因都导致了西晋在伐吴的问题上,屡屡不能定下作战计划,司马炎倒是想快速灭吴,不仅可以实现大一统,完成这万世功业,同时也是想利用灭吴之机,巩固自己的皇位。
在这种局面下,东吴一方想要灭晋几率不大,这需要西晋自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如果西晋部犯大错,那么东吴亡国之时时间问题,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晋无法敲定大规模南下计划之情,只要东吴有一个中等水准的君主,就可以延续东吴的国祚,可是东吴的末代君主孙皓是一个残暴的败家子,帮了西晋一个大忙。
孙皓能够继位,也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
《三国志.三嗣主传》休薨,是时蜀初亡,而交阯携叛,国内震惧,贪得长君。左典军万彧昔为乌程令,与皓相善,称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屡言之於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
孙皓前任孙休挂了的时候,恰逢蜀汉灭亡,局势动荡,因为不排除当时的魏国可能趁东吴内乱之机南下。
毕竟孙休有儿子,只是说太子孙,只是年幼,所以东吴大臣们意欲寻找一位成年的君主,此时万彧因为和孙皓私交不错,将其推荐给濮阳兴、张布,两人也同意了,因此孙皓被扶立上帝位。
《三国志.三嗣主传》元兴元年八月,以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诸增位班赏,一皆如旧。
《江表传》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於苑者皆放之。当时称为明主。
孙皓继位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笼络人心,给予朝臣待遇,同时恩服百姓,表现出一副明君的形象,这也是西晋未能大举南下的一个原因,毕竟南下伐吴也是需要看时机的。
可是很快孙皓就变样了,他的行为屡屡将东吴推向了灭亡的深渊,“又送休四子於吴小城,寻复追杀大者二人”,他残害了孙休四个儿子中两个年长的,其中就包括原来的太子孙,这个对于东吴朝臣们还可以接受,虽说孙皓做法不地道,但是这样对东吴政权的稳定是有利的。
只是,这在孙皓的所作所为中,只能算是太温和的,因为暂时赢得一些名望后,孙皓开始潇洒起来,突然想起来现在某音上很爆红的刘皇叔,“打了一辈子上,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孙皓身上,虽说他没有刘备创业那么艰苦,但是前期的表演已经很足了,就撕碎了明君的假面具,开始纵情享乐,濮阳兴、张布一看,自己扶立的就是这么一个有亡国之象的君主,就后悔了,私下难免会有令孙皓不爽的言论,结果两人被孙皓所杀。
濮阳兴、张布被杀,对于东吴朝堂来说可谓是地震级别的事情,一个丞相,一个左将军,又是扶立孙皓的人,说杀就杀了,那么其他人会是个什么心态?
《三国志.三嗣主传》初,皓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沈醉......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后宫数千,而采择无已。又激水入宫,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岑昬险谀贵幸,致位九列,好兴功役,众所患苦。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盖积恶已极,不复堪命故也。
同时孙皓对于朝中大臣的监视程度也是很高的,对于宫人,随意杀戮,这导致了东吴众人失去了对孙皓的忠心,东吴后期,最大的一次反叛事件就是步阐投靠西晋了,虽然最终被陆抗所平定,但是东吴人心已散。
在西晋大规模征讨东吴前,东吴经常发生部将叛逃到西晋的事情,而反观孙皓呢?除了残暴外,还有一点就是喜欢北伐,面对强势的西晋,不蓄积实力以待时变,反而主动和西晋爆发战争,这更加削弱了东吴的国力,同时也坚定了司马炎征讨东吴的意愿。
所以在王濬上书,称孙皓残暴,正是灭东吴良机的时候,司马炎不再犹豫,也不再受制于大臣们的反对,总之就是“老子铁定要打了!”
279年十一月,东晋发兵20余万,兵分六路,大举伐吴,可以说只要东吴水师能够抗住压力,西晋想要灭吴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毕竟没有水师支持,西晋步骑渡过长江后,后路有被随时切断的危险。
时机的战争过程中,也是王濬所率的水师一路东晋,连败吴军水师,“濬、彬所至,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这也是孙皓“用心经营”东吴的结果,少有人愿意为其卖命,而随着水师的战败,没有足够水师支撑的长江防线瞬间崩塌,其他各路晋军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在王濬所率水师抵达建康城下后,早已分崩离析的东吴自然无力抵挡,孙皓也只能出城献降了。
总的来说,司马炎在称帝后,虽有意快速灭吴,但迫于时局一直无法实施,而孙皓这位被扶立的君主,则是辜负了吴人对他给予的希望,毕竟在他继位时期,东吴已经彻底失去了和西晋一战的能力,东吴需要休养民力,以待西晋生乱,结果在西晋尚未生乱之前,东吴就被孙皓折腾的乌烟瘴气了。
要知道在司马炎死后的次年,也就是291年,动摇西晋国本的八王之乱就开始了,只要东吴能够拖住,出现一个比孙皓更有能力的君主,延缓东吴二三十年的国祚,那么虽说不一定发生八王之乱,但是只要接替司马炎的还是那个痴呆儿司马衷,那么西晋内乱是在所难免的,东吴没准就可以成为长久割据南方的政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