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概述:
人类的大脑与身体其他部位一样能产生微弱的生物电流,可通过在头皮上安放电极描记到生物电 活动称之为脑电图(Electroencephologram,EEG)。
脑电图学简史:
1875年,英国生物学家R,Gaton首先用电流计从兔和猴的大脑皮层描记出直流电位和动物睡眠时或死亡前脑电活动的变化。
1924年,德国精神科医师Hans Berger通过在人的头皮上安放电极,描记出人类的脑α和β节律电活动,且发现这些电活动来源于大脑皮层神经元,与血管和结缔组织无关,但与年龄、感觉性刺激和机体生理化学改变有关,从而奠定了脑电活动在人类的解剖、生理基础。1929年,首次发表脑电波图并命名为EEG(Electroencephologram)。
1936年英国W.G.Walter脑电图诊断学。
临床脑电图学的发展:
1945年 伦敦 第一届国际脑电图学术会议 1951年 南京精神病院 第一份脑电图报告
1955年 北京协和医院 冯应琨教授 全国普及
1987年 全国第一届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术会议
脑电图的基本原理:
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及其顶树突突触后电位同步综合波。
并由丘脑中线部位非特异性核团(包括中央内侧核、中线核等)起调节作用。
丘脑、脑干网状结构与大脑皮层各部间的兴奋或抑制刺激和反馈作用,决定着脑电活动的节律性同步活动。
脑电图的应用范围:
临床医学
军事反映人脑功能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状态 ③ 航天、航空
④ 深海医学
脑电图的基本原理:
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器和记录装置,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压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时间关系曲线——脑电图。
大脑皮层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高中枢,也是脑电波活动的主要解剖基础。
大脑皮层是由约140亿个神经细胞和无计其数的突触形成庞大而复杂的信息传递网。
分子层大脑皮层分为6层 ② 外颗粒层
(由外向内) ③ 锥体细胞层
④ 内颗粒层
⑤ 神经节细胞层
⑥梭形或多形细胞层
脑电图应用的局限:
不能仅仅根据脑电图发现癫痫样放电就诊断癫痫,很少一部分正常人也存在癫痫样放电。
脑电图正常也不意味着可以排除癫痫。多种原因造成的假阴性
放电部位隐蔽或着异常放电稀疏,很难通过EEG记录癫痫异常放电的频率与临床的严重程度不一致。
存在典型癫痫样放电的同时,也存在大量的不典型脑电图表现,需仔细鉴别。
国际10-20系统:
国际通用10~20系统19个记录电极及2个参考电极。
应用皮尺测量基线长度后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
脑电图适应症:
1、确定发作性事件是否为癫痫发作;确定发作类型;确定可能的癫痫综合征;有助于发现诱发因素;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颅内占位病变;
4、颅脑损伤;
5、各种原因引起的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小儿抽动症、多动症,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缺氧缺血性脑病等;
6、遗传性代谢性疾病;
7、其它原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优点与缺点:
•优点:
1、可以长时间的检测并观察到患者的情况和脑电图的变化;
2、对于癫痫发作性疾病特别是癫痫的正确诊断和癫痫起源的确定性极有价值;
3、对危重患者的病情监护也有重要意义;
4、可及时排除干扰和伪差。
•缺点:
1、病人活动不方便;
2、摄像范围有限;
3、小儿难以长时间检测;
4、检测环境的限制,影响病人发作规律。
脑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1、检查前患者应将头部清洗干净,不可使用护发素。
2、检查前可以进食,避免低血糖影响结果。
3、检查前请排空小便。
4、患者留陪护一人,减少周围人员对检查的干扰。
5、保持监测室安静、整洁。
6、患者及陪护人员进入视频检测室后应将手机等关机。
7、患者记录过程中若病情发作,陪护人员不要按压、拉扯病人,不要遮挡摄像头,同时观察患者发作时的表现,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防止意外情况。
8、检测期间不要碰放大器、电脑等,不要拉拽、压折电极线,不要用手抓头部,以免影响记录质量。
9、长程视频脑电图(需安静、坐位、闭眼约30分钟)。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