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7月28日电 题:从“农民缴粮”到“国家盖房”——一座晋北小山村之变
新华社记者武敌、杨晨光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火山群脚下,有一个东坪村。盛夏时节,这里红瓦白墙,绿树成荫,田地里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这个晋北小山村在土地流转、危房改造和产业扶贫等政策推动下,逐渐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
土地流转 “转”出农民好光景
“穷东坪,光见石头不见人”,这是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东坪村,历史上就是出了名的穷村。全村190多口人,6000多亩土地,广种薄收,长期以来只能靠天吃饭。
2017年,东坪村响应国家号召,将3000多亩土地实施流转,用来发展黄花产业和种植葡萄。土地流转政策彻底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为实现脱贫致富找到新出路。
76岁的村民李发青家里有60亩地,流转了20多亩,每年的流转收入近8000元。“过去最好的年景,亩产不过五六百斤玉米,刨除种子化肥钱,全家人辛苦一年,每亩地只能落个一百多元。”李发青说,除了流转土地的收入,国家还给每亩地种粮补贴69元,仅这两项,他的年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
“过去农民种地除了缴公粮,还要缴农业税,负担挺重,光景不好的时候甚至吃不饱。现在倒过来了,国家不用你缴粮缴税,还给你种粮补助。”李发青笑着说,“这说明国家富强了。”
东坪村的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家家户户都得到收益。83岁的原村支书马绪元高兴地说,种了一辈子地,终于可以靠田地赚钱了。
目前,云州区60万亩耕地已经流转近30%,东坪村每年10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金也成了村民最稳定的一笔收入。
随着土地升值,粮食价格稳定,村民种地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村支书王美珍说:“村民都抢着种粮种地,现在地里头连个缝儿都没了。”
危房改造“圆”了几代人住房梦
东坪村地处地震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个小山村经历过两次大的地震,住房安全问题是东坪村祖祖辈辈的一块心病。
马绪元曾在两次地震期间组织村民进行震后重建。他回忆道,当时东坪村家家户户都居住在土和石头箍的窑洞里,由于年久失修,防雨都成问题。“夏天一下雨,全家老少就忙着买塑料布铺屋顶,整个夏天都忙这。石头窑不结实,如果遇到地震,大伙儿连个躲的地方都找不到。”
2016年,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村里开始大规模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一排排新房在原址上建成,除了常年在外者,81户村民都搬进了明亮整洁的新房,东坪村彻底消灭了危房。
走进村民郭金兰的家,新建的抗震加固房收拾得十分干净,院里还种着几畦蔬菜。
对于亲身经历过两次地震的郭金兰来说,住得安稳曾是她最大的梦想。郭金兰说,东坪村在原址新建抗震加固房,建档立卡贫困户只需交1万块钱,就可以住进新房。新房全部用混凝土现浇顶,圈梁地梁里全是钢筋,能抵御八级烈度的地震。
郭金兰说,村里的新房,不比城里的楼房差。自打住进新房,环境好,心情更好。
乡村振兴“绘”就美丽新画卷
如今的东坪村,道路平坦整洁,大街小巷全部硬化,铺设了下水管道,还建起了小公园。王美珍说,近几年东坪村的各项事业提速发展,仅乡村提质工程就投资60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村民梁秀荣说,以前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沤粪,挡住道路不说,一到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臭气熏天。“现在随着环境变好,大家把过去的陋习都改了。”
为增加村民和集体的收入,东坪村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还成立了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每年进行分红。
村民马宏义这几天就在合作社里打工,一天能收入100多元。马宏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家流转的30多亩地每年收入1万多元;还有20多亩种玉米、谷子,收入1万多元;再加上每年3000元的合作社分红和打工收入,年收入超过3万元。
据王美珍统计,东坪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1736元增长到去年的5000多元,增长2倍有余。
“现在村里的劳动力有收入,老弱病残有保障,小孩上学有资助,村集体账上也有了钱,我们已经在2018年底整村脱了贫。”王美珍自豪地说,“从农民缴粮到国家盖房,现在老百姓负担减轻,开始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追求,一有空妇女们就换上统一的服装聚到小公园跳广场舞,咱农村人也越来越有气质了。”
马绪元则给村干部提议,在旧村“火山脚下土窑洞”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山上建温泉,山下建饭店,你看游客来不来!”
如今,一条笔直的公路,将东坪的新村和旧村分隔开来。一侧是明亮的新房,一侧是破旧的土窑。常常有外地游客到这里来,看着这个火山脚下的美丽山村,有些人还表达过买下旧村土窑的想法。但村民们却舍不得卖。
王美珍说,旧村要保护好,不仅可以忆苦思甜,还能留得住浓浓乡愁。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